
一、汲黯
1、论季子废先君之命,非孝;附子臧之义,非公;固执信谅,坐视沉淪,非仁;出能辨音,入不讨乱,非智。是不知时,并不知天然。国之嗣服在人,智术可得,而测国之厯数在天,非人可得而争。泰伯之奔,以先王所属。公器有归,心与义合,人与天合。季札则时难势难,诸樊无季历之贤,王僚无武王之圣。贪愎悍骄,隱禍萧墙,理不可谕,智不可施,用暴易暴,社稷干戈,变经行权,……。
2、司马迁的《史记》有这样一段记载,一次汉武帝不戴帽子坐在武帐中处理公务,恰好遇到汲黯汇报工作,武帝暗想没有戴帽子又要被汲黯批斗,他吓得连忙躲了起来,然后告诉自己的侍从,不管汲黯奏报何事,一律批准,办完事后,赶紧让他走。
3、本来带着数十万大军出征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更何况茫茫漠北根本不知道匈奴的主力在哪里,要想正面会战非常困难,然而卫青、霍去病偏偏每次都能找到(当然,很多时候他们找到的是聚居部落而非主力部队),并且还能大胜,人数以万起步,不是斩杀就是生擒。最厉害的一次,霍去病孤军深入匈奴腹地,斩杀3万多人,将匈奴主力击溃,赶往西北方,汉朝一举占领河西走廊;甚至经此一役,匈奴的浑邪王率领整个部落投降汉朝了。
4、但是,汲黯同志该放炮还是时常要放的。一次,汉武帝随口说了一句官话:我们一定要学习上古时代尧舜的优良传统。对于皇帝说出的这样的官话,100个大臣得有100个哼哼哈哈,然后拍上一句:皇上,您老人家就是尧舜!再恶心一点儿的:皇上,尧舜怎么能跟您老人家比呀!追根结底把握一点原则,那就是“没有最恶,只有更恶”。但是,汲黯是那101个,并充分体现一个炮手的优良传统,进谏说:“皇上,你心里的欲望太多,对外却偏偏假仁假义,这样怎么能成尧舜那样的圣君!”这哪是大臣该说的话,简直就是骂汉武帝是桀纣那样的昏暴之君。
5、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6、然而不曾想这又违反了规定。因为汉朝自从跟匈奴宣战以来,双边贸易已经停止,私自交易等同于卖国行为。汉武帝一下子处死了500多人。
7、《资治通鉴·汉纪九》记载,有一次,地方官员汇报:东越人发生内乱。汉武帝一听就急了,这可是涉及到国家安定人民团结的大问题,赶紧派个好官去处理。大笔一挥,汲黯成了钦差大臣。可是,汲黯走到半路就返回来了。在给汉武帝的报告中,汲黯说,地方官员不了解情况,哪是什么东越人内乱啊,也就是他们打群架罢了。了解东越人习俗的人说了,越人互殴是当地的风俗,就跟小孩子打架差不多,过不了几天他们自己就又和好了。这种事根本不值得天子派使臣去巡视。
8、为了避免汲黯放炮,汉武帝还是十分小心的:汉武帝原本十分随便,经常就蹲在马桶上接见大将军卫青,丞相公孙弘来了,不戴帽子就去接见,但接见汲黯,一定要穿戴得整整齐齐,然后再让太监看上一遍又一遍,恐怕有所纰漏。据说,有一次,汉武帝正在接见别的大臣,听说汲黯来了,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没戴帽子,于是马上让近待代替自己躲在帷帐里接见汲黯,而且告诉他,无论汲黯禀奏啥,一律照准。
9、汉朝坚忍是因为打仗太烧钱,朝廷消耗不起;并且匈奴是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骑兵对农耕民族的步兵拥有压倒性优势。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朝廷积聚了数十年,兵马粮草俱已充足;年轻的汉武帝又血性方刚,大国崛起的幻象刺激着全国人民的神经,于是以攻代守一劳永逸的伟大蓝图终于浮出水面。
10、有一次,东越的两个部族打起来了,死了不少人,这在当时算得上是挺大的一件事了。汉武帝很着急,就派了汲黯去东越调解。
11、突然,一个尖细的嗓音喊到“汲黯求见~~”
12、当公孙弘和张汤变得越来越重要,与纪安处于同样的地位时,纪安又对他们进行了批评和诋毁。不久,公孙弘升为宰相,封侯平津;张塘观以帝王史家;纪安的县长和淑氏也被提升到与纪安相同的级别。汲黯心胸狭窄,浮躁浮躁,一出现就满腹牢骚。
13、汲黯交旨“启奏陛下,我去了河内,民房烧毁是因为建筑过于密集,没啥大不了的~回来的时候我路过河南郡(洛阳),那边闹灾荒,问题比火灾那边严重多了~我代表您打开了粮食库,把大米、面粉、小米、鸡蛋……都发给老百姓了,他们很高兴,感激陛下感激得紧呢”
14、汲黯:人名。字长孺,汉濮阳人,生卒年不详。性刚直,守节死义,直言极谏,至为武帝所敬惮,世称「汲直」。
15、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16、汲黯剧照汲黯是何许人也汲黯今河南濮阳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先祖世世代代在朝中任任卿、大夫等职务,汲黯因为父亲的缘故,在景帝朝做了太子的洗马官,因为人刚正不阿,人人见了他都害怕,武帝即位以后任命他为谒者,也就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
17、(25)汲黯事迹无另注者均见《史记·汲郑列传》。
18、纪安说:“难道是皇帝命令大臣们、大臣们、官员们和其他官员来辅佐皇帝吗?再说,我现在已经是第九任大臣了,虽然我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可是万一我做了什么严重的事情伤害了朝廷呢?”
19、《史记·汲郑列传》记载了汲黯跟汉武帝一番非常经典的对话,汲黯这样揭露汉武帝的,他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意思是说,像你这样内心那么多贪欲,表面上装出仁义的样子,你怎么去效法唐尧禹舜你再去效法唐尧禹舜岂不是一个滑天下之大稽的事不可能的
20、汲黯就很恼,在大会上就责问公孙弘的背叛、不忠。
二、汲黯的拼音
1、"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
2、汲黯揭发公孙弘,前面已经说过。他对张汤,同样毫不留情。有一次,汲黯甚至当着武帝的面,痛骂职务还是廷尉的张汤:身为正卿,上不能富国,下不能安民,却擅改高皇帝约法,就不怕断子绝孙吗?
3、主谓倒装,谓语前置句。意思是:汲黯真是太戆直了!《愚公移山》中也有个句子:甚矣,汝之不惠!道理一样。
4、有个叫辕固的九十多岁的老人也参加答题活动了,公孙弘对这位老人比较恭敬。老人说了一句勉励小弘的话: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就是说,要走正道言政事,不要学邪道媚世求荣。
5、汲黯说这话,是因为他当时担任右内史,是长安县令的长官。下属被问责,长官当然要承担领导责任。这在汲黯,就是一个高贵者应有的担当。
6、·东方朔:一朵盛开在西汉王朝的奇葩
7、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官员叫汲黯,他是东海太守,以严厉著称。但此人有个特点,就是在做官这件事上有点不务正业。
8、分析分析吧,汉武帝是好惹的?这连撅带怼的,好几次了,别人都不敢,唯独汲黯敢。换作别人都封了“平顶侯(杀头)”,汲黯就没事。这是咋回事呢?汉武帝就这么怕汲黯?
9、东越确实可能有那个“传统”,但是同样作为大汉的子民,怎么能打死一个少一个?汲黯老兄不但公然违抗了汉武帝的诏令,还振振有辞发一通歪理,不能不让人佩服。但是,汉武帝听着来气,拿这通歪理还真没着儿,回来就回来吧,别的人也不用派了,就让那两个部族打死一个少一个吧!
10、(全文)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译文)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然地升起从遥远无边的天际。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醉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11、汉武帝被呛得差点没晕死过去,简直想亲手杀了这个老东西。
12、俞和虽然是学赵孟頫最成功的一位,也是仿赵孟頫书最多水平较高的一位,其精工扎实、功力深厚,但赵的虚和婉丽,俞和却没有能学到。
13、谁知太阳一晒,汲黯身体倍儿棒儿,吃嘛嘛香,性情没改,炮反而放得越来越响,没几天汉武帝就又受不了他了。于是汉武帝又找了一个借口,把汲黯下放到了地方。这次倒没让他当县令,而是当了比县令大一级的太守,去治理当时比较混乱的东海。
14、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贤之,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岁余,东海大治。
15、有个叫做庄助的说,如果让汲黯来辅佐少主,守城一定很坚固,利诱来了不会跟着走,老大批评了也不会走,再厉害的人也动摇不了他的意志。汉武帝一惊,这很接近社稷之臣了,就是可以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他维护的是社稷,不是某个君王。
16、笔者浅谈汲黯《论季子》
17、公孙弘是表面和善,内心阴险之人,面对汲黯几次发难,他都替自己圆了过去,汲黯不仅弹劾重臣公孙弘,还曾经大骂权臣张汤断子绝孙。因为张汤担任司法长官以后要修改汉代的律法,汲黯呵斥张汤不弘扬先帝的功业,不遏止百姓的邪念,又不能让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可以说一事无成,反而整天在这里以破坏律令来为自己创造业绩,这样做只会让你们张家断了香火。
18、每当他走上法庭,有机会与皇帝交谈时,人们都希望他能赢得全世界老年人的尊重。事实上,他对谈论学者、他的下属程以及历史上所有的官员都很感兴趣。他从不指名道姓地对官员们讲话,而是彬彬有礼地对他的下属讲话,好像他害怕伤害他们似的。
19、黯(读音àn)。本意指深黑色。引申指阴暗阴沉,又指人的心神沮丧。
20、(众人)“作鸟兽散”。
三、汲黯传高清字帖
1、公道什么的,当然也不会有。因为“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的张汤,名为整顿吏治,实为固宠弄权。
2、他病得很重,经常呆在卧室里。一年多来,东海县城非常清静,人们都很称赞他。皇上知道了这件事,就把汲黯召回都城,立他为宫中之长。他试图不受干涉地执政,扩大自己的优先事项,而不是遵守法律条文。纪安为人傲慢,不讲究礼仪。
3、不仅如此连诸侯王都怕他,淮南王刘安谋反时说,摆平丞相公孙弘就像摇落秋天的树叶一样容易,而汲黯是软硬不吃,很难对付。
4、汉武帝手下有一位非常宠信的大臣叫公孙弘,这人是个伪君子,他常常跟别的大臣一起商量公务,意见达成一致后去见汉武帝,见到皇帝以后,公孙弘每次都不先发表意见,让同僚先说,自己却站在一旁默默观察领导的脸色行事,发现武帝不满意,他立即倒戈逢迎皇帝,反驳大臣的提议。
5、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曰:“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载自《史记》卷一百第73页)
6、他喜欢无事生非,搬弄法令条文,在朝中他深怀奸诈以逢迎皇上的旨意,在朝外挟制为害社会的官吏来加强自己的威势。您位居九卿,若不及早向皇上进言,您和他都会被诛杀的。"李息害怕张汤,始终不敢向皇上进谏。
7、汲黯是表里如一的。他那句“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的名言,就是当着汉武帝的面在朝堂所说。尽管当时满朝失色,汲黯却无怨无悔。他说,天子设立百官,难道是用来拍马屁的吗?就算有危险,又岂能让朝廷蒙辱?
8、《资治通鉴》中记载,汲黯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当着众大臣的面顶撞汉武帝,说他内心的欲望太多,即使外施仁义也不能效唐尧之治。众人都为汲黯捏一把汗。这可是分分钟戳中汉武帝痛点的节奏啊,汲黯不是在找死嘛,哪有这么不给面子的,就是普通人也不能当面这么说人家呀,更何况说的还是皇帝,一句话就能砍你的头,不,砍头是轻的,说不定会灭你九族呢。一时间朝堂上的气氛冷到极点,汉武帝气得铁青着脸,说声“退朝”就出去了,留下一屋子大臣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有的批评汲黯,不该不给皇帝留面子;有的说汲黯言辞太过,担心他会有杀身之祸;那些以前受过汲黯抨击的人,则心底暗暗高兴,这下好了,他自己撞枪口上了,等着看杀头吧。
9、西汉淮南王、思想家刘安曰:“(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译为:喜欢直率地提出劝谏,坚决地守节义,难以用错误来迷惑。载自《史记》卷一百第79页)
10、后来楚地动乱,汉武帝派汲黯出守淮阳郡,汲黯哭着请求不愿外放,汉武帝说想借重你的威望,平稳淮阳的官民关系,你就躺床上治理好了。汲黯不负所望,在淮阳七年,zz清明,最后死在任上。
11、相反,汲黯混得还很好,很有人缘,如果不是汉武帝实在忍受不了,再加上汲黯身体不太好,他可能混得更好。
12、人死不能复生,汲黯只能马后炮般发一通毒舌。汲黯说,我们攻打匈奴,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百姓和财产,这么多年牺牲了多少大汉男儿,付出了多少百姓军费,匈奴人投降,我们不把他们贬为奴婢分给死难将士的家属,已经充分彰显天朝的人道主义了,哪还有牺牲我们的百姓去讨好他们的道理呢?
13、老兄该办的事儿没办,可谓不务正业,不该管的事儿却管,可谓闲极无聊,当着汉武帝的面仍然理直气壮,可谓豪气冲天,实在是让人想不佩服都难!
14、为着这份敬重,我们也要对汉武帝表示敬意。
15、汲黯抗旨也好,假传圣旨、弹劾权臣也罢,他的出发点很单纯,都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汉武帝从中也看到汲黯的忠诚和耿直。
16、有人对汲黯说,你这样当面得罪皇帝,迟早会出事的,汲黯不以为然地说:“皇帝设置百官,难道是为了让他们光说好活,而使皇帝陷入不义的污泥里去吗?”不久,淮南王刘安准备反叛。他对公孙弘并不放在眼里,怕的倒是汲黯。为此,特地告诫手下人千万不要在汲黯那里露了马脚。他说,汲黯此人爱好直言进谏,能为节义而死,很难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孙弘,对付他就像揭开蒙盖在眼睛上的障碍,振落树上的枯叶那样容易。
17、后来时间长了,大家都了解了公孙弘的为人。这厮表面宽厚,心机很深,和他有过矛盾的,不管亲疏远近,他都表面上结好,暗地里下马脚。比如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认为公孙弘只会附和谄媚,让公孙弘很嫉恨。于是找了个机会推荐董仲舒去做了骄傲无比恣肆妄为滥杀无辜的胶西王手下做官。汲黯更不用说了,早就恨得不得了,直接向皇上建议让汲黯去做右内史,辖区内有不少宠贵大臣、宗室,够汲黯受的。
18、然而公孙弘的说法却冠冕堂皇:如此重任,非指派老成谋国、声望极高的大臣不可。
19、事实上,汉朝对匈奴的胜利一直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表面的胜利后面尽是惨痛的付出,多年的战争已经让汉武帝国库匮乏,根本凑不齐那么多马(到了汉武帝最后一次出征匈奴,汉朝连战马都凑不齐了)。
20、那么汉武帝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呢?
四、汲黯字长孺
1、汉武帝当时默然——注意这个词,这位老大领导在面对汲黯时经常会“默然”。
2、还有一次,河内一个地方失火了,烧了1000多家。这在现在也算得上特大火灾了,何况在当时。汉武帝一听就急眼了,马上就派人去调察赈济。但是,不知汉武帝他老人家是不是吃错药了,这次派的人,又是汲黯。
3、汲黯,汉武帝时期的一代名臣,以直言极谏著称。正直守节又刚而犯上,多次因为得罪权贵、抵牾皇帝险招杀身之祸。晚年外放地方,老死任上,私下里汉武帝曾评价其为“社稷之臣”,然而遍寻史书,却又找不到几条像样的政绩。还原历史,汲黯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4、来源:美国犹他家谱学会(GenealogicalSocietyofUtah)。
5、有趣、有质、有味儿:文艺的、思想的、感性的
6、比如田蚡当丞相时,高官见到他都得行跪拜之礼,而汲黯从来都只是拱拱手;卫青当大将军时,朝野都阿谀逢迎,而汲黯仍与其行平等之礼;甚至有一次汉武帝对汲黯夸耀自己如何厚待儒生“独尊儒术”,汲黯直接呛了皇帝一脸:“内多欲而外施仁义”——皇帝你欲望太多,这不过是借仁义之名装个幌子罢了!群臣都为汲黯担心,然而汲黯却说天子设立百官,难道是用来拍马屁的吗?
7、君子之风,社稷之臣
8、汲黯何如人哉的意思:汲黯这个人怎么样
9、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他的祖先曾受古卫国国君恩宠。到他已是第七代,代代都在朝中荣任卿、大夫之职。靠父亲保举,孝景帝时汲黯当了太子洗马,因为人严正而被人敬畏。景帝死后,太子继位,任命他做谒者之官。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攻战,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
10、汲黯向来与公孙弘不合,公孙弘为了打击汲黯,向武帝请求派汲黯任右内史(主管京城的官员),右内史这个官可不好做,住在京城的皇亲国戚居多,他们都有强硬的后台,管理好了得罪权贵,管理不好是失职,结果汲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京城大治,也没有得罪达官贵人,反而权贵都怕他。
11、当时,窦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做了宰相。年俸中二千石的高官来谒见时都行跪拜之礼,田蚡竟然不予还礼。而汲黯求见田蚡时从不下拜,经常向他拱手作揖完事。这时皇上正在招揽文学之士和崇奉儒学的儒生,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汲黯便答道:“陛下心里欲望很多,只在表面上施行仁义,怎么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政绩呢!”皇上沉默不语,心中恼怒,脸一变就罢朝了,公卿大臣都为汲黯惊恐担心。皇上退朝后,对身边的近臣说:“太过分了,汲黯太愚直!”群臣中有人责怪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置公卿百官这些辅佐之臣,难道是让他们一味屈从取容,阿谀奉迎,将君主陷于违背正道的窘境吗?何况我已身居九卿之位,纵然爱惜自己的生命,但要是损害了朝廷大事,那可怎么办!”
12、庄助:汲黯在朝做官,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是要是皇帝仙逝,他可以忠心辅佐少主,谁也改变不了他的忠心。
13、这话被老大听到了,就问公孙弘。
14、尊重才华和劳动,按赞赏码为高晓亮赞赏:
15、在这份奏章里,汲黯用了很大篇幅把他路过河南时境况和做法向汉武帝进行了详细汇报。原来,那一年的河南又是水灾又是旱灾,很多百姓饱受灾难之苦,流离失所地去逃生、要饭,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情况,最惨的竟然有父子相食的状况。汲黯在视察火灾回来的途中看到这种情况,就利用天子使者身份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16、汲姓十分冷门,但其实汲家从战国起十几代世居高官,可说是纯正的世家贵族。汉武初年,汲黯凭借家族关系,获得谒者的职位。谒者虽是掌管礼仪和传达圣谕的小官,但却有接近皇帝的特权。
17、所以关于文景之治的最常见的说法“休养生息”实在是逼不得已,就算这时候再有战争,打下去也只能是人吃人了。
18、汉武帝刘彻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译文―武帝说:“说得对。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载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九)
19、紧接着不久,河内郡(今河南武陟)发生火灾,火势凶猛,一千多户人家遭殃,汉武帝又派汲黯去查看情况,结果汲黯又没有到河内郡,而是到了河南郡(今河南洛阳),汲黯回来跟汉武帝汇报说:我到了河南郡发现当地发生了水旱灾害,灾民泛滥,出现父子相食的惨状,我擅自传你的旨意把河南郡的粮仓打开赈济当地灾民,我现在回来向你请罪。
20、从这话看来,汲黯还是会说话的。
五、汲黯简介
1、汲黯经常在皇帝面前直言谏诤,整天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就差将唾沫吐到皇帝的脸上了,于是乎汉武帝非常厌烦他,就把他从今天的西汉外放到山东郯县(古东海郡)做太守,官品没有什么变化。汲黯来到山东以后,可能水土不服,整天卧病在床,长期不出门。汲黯为自己挑选了一些得力的助手,把一些琐碎的小事交给他们办理,自己负责掌管一些大事。
2、后来汲黯有一次病重的时候,找他一个老乡代他请病假,然后汉武帝就问他这个老乡,说你看汲黯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老乡就对汉武帝说,说汲黯这个人如果你平时用他,你看不出来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如果你让他辅佐一个少主,就是老皇帝死了,如果你让他辅佐一个少主的话,没有比他再合适的人了,谁都不能改变他的忠心
3、皇帝非常生气。他的脸色变了,继续往前走。皇帝退位后,对大臣们说:“这太过分了。汲黯太愚蠢了。”纪安受到一些大臣的批评。
4、浑邪王到长安后,长安有不少商人、百姓和匈奴互通有无,做起了生意。没想到,汉朝有个细小的法律条文是:在长安和匈奴人做买卖,算作携带财物出关罪。量刑标准是:杀。有多少人被抓到在做这个生意呢?五百多……
5、那么,汲黯心中到底关心的是什么呢?
6、关于“戆”的具体形象,请自行脑补曾经的同学、同事、领导、亲戚……各种画面。之所以,先学这个字,是因为今天的人物跟这个字有关。这个人就是汲黯(读作急案),是个耿直出了名的人,以至于汉武帝对他的评价就是“戆!”当然,这也是他众多次跟汉武帝死磕之后,汉武帝气得发疯的时候的评价了……
7、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他体弱多病,经常躺在卧室内休息不出门。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皇上得知后,召汲黯回京任主爵都尉,比照九卿的待遇。他为政力求无为而治,弘其大要而不拘守法令条文。
8、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汲黯偏偏不畏风波恶,不惧行路难,最终以诸侯宰相的俸禄在淮阳郡守位上,得到善终。
9、汲黯除了多次违背皇帝的意愿以外,他还批斗汉武帝,说他内心贪欲表面上却装出一副仁义的样子,这种形象去效仿古代的贤君太滑稽了,这次汲黯把汉武帝气得罢朝,朝中大臣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认为汲黯这次捅到马蜂窝了。
10、长不满七尺,心雄万夫。
11、即便如此,俩人还经常在一起讨论政令。我估计是汲黯找张汤的次数多,想必那张汤不会没事找事去和汲黯这软硬不吃的家伙理论。
12、是的,大汉王朝并没有唯儒术而独尊。当时没有,以后也不会有。武帝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中央集权。
13、汉武帝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不管他对么重用汲黯,这个人都只会是他的臣子,不会做出威胁帝王权势的事。
14、社稷之臣,就是跟国家休戚与共的大臣。这可是连平定了所谓“诸吕之乱”的周勃也未曾得到的评价,却被汉武帝给了汲黯,而且是在汲黯当面顶撞了他之后。(26)
15、为此大臣们每次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汉武帝非常信任公孙弘的缘故,大家是敢怒不敢言,汲黯却是个例外,他为人耿直对公孙弘见风使舵,逢迎皇帝的行为非常不满。
16、赵孟頫小楷汲黯传,其实有别于他很多的小楷。很多人因此说此贴不是赵氏所书。但是如文征明等力挺此帖,说必为赵氏所书,而且文征明还有补书和题跋。首先这是一幅很难得的书法作品。而且有异于赵松雪的温和圆转的小楷风格。这幅小楷纯以骨力胜。据说是赵孟頫看过一幅唐代作品后得到的灵感。赵氏书法直追晋唐,所以临摹此篇可以对钟王小楷多做揣摩。还可以参看褚遂良欧阳询等唐代大家的小楷,如灵飞经、敦煌写经也很有参照性。学赵孟頫就要学习晋唐。先掌握好法度。
17、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汉武帝有多畏惧汲黯,要知道汉武帝曾经在茅厕召见卫青,他召见公孙弘时,可以不用戴帽子,但是汉武帝从来不敢不佩戴帽子见汲黯,那么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怕权臣不怕匈奴,为何唯独“惧怕”汲黯?
18、呜呼!全身不顾其业,专让不夺其志,所去者忠,所存者节,善自牧矣,谓先君何?与其观变周乐,虑危戚钟,曷若以萧墙为心,社稷是恤,复命哭墓,哀死事生,孰与先衅而动,治其未乱,弃室以表义,挂剑以明信,孰与奉君父之命,慰神祗之心,则独守纯白,不义于嗣,是洁己而遗国也。国之覆亡,君实阶祸。且曰非我生乱,其孰生之哉!其孰生之哉!
19、有一次,汉武帝在招募有文学素养的士人和儒者时,很得意地说了一句,我要做些仁义的事。
20、汉武帝虽然对汲黯宽容,也非常欣赏他的能力和忠心,但是汉武帝并没有重用他,他重用的是公孙弘、张汤这类善于逢迎的大臣。但是武帝朝的官不好做,很多不得善终,汲黯虽然数次顶撞汉武帝,他却有个不错的结局,病死在淮阳太守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