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乌衣巷古诗
1、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2、中心思想是: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3、阀阅沦亡梐枑移,年年旧燕亦双归,
4、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5、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6、仄平平仄平平仄,
7、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
8、朱雀桥: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在今南京市秦淮区。
9、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
10、刘禹锡听了,叹了口气,想到自己虽没拿走这里的一草一木,却也没有为它做过什么好事。于是,便叫人拿来笔,蘸(zhàn)饱了墨,挑中了一块斜靠在山边的大石头,写了“桃源佳致”四个大字,后面又写上自己的名字。他又叫石匠把这几个字錾(zàn)到石碑上,抬到桃花源入口处竖了起来。
11、《早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游山西村》陆游《锄禾》(悯农)李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乌衣巷》刘禹锡
12、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13、《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14、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15、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16、原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赏析:《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17、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
18、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看看它是怎样来展现春天的。(出示PPT课件)
19、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这首诗是《金陵五题》的第二首,写乌衣巷的今昔变化。
20、朱雀桥边野草花,
二、乌衣巷古诗的意思和赏析
1、运用了典故。宋词典故·乌衣巷
2、刘禹锡的《乌衣巷》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之其以即小见大的手法描写贵族的盛衰变化,而后两句,千载传诵,脍炙人口。通常,这后两句诗的解释是:从前在王谢世族广厦华堂中筑巢燕子,现在则因为那些第宅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只好飞到普通老百姓家去筑巢了。此处,通过燕子迁飞筑巢的变化来反映人事变化,让人不禁感慨人世之沧桑。
3、(出处)《乌衣巷》——唐代:刘禹锡
4、人物风流往事非,空馀陋巷作乌衣。
5、课堂小结:我们今天学的《乌衣巷》,
6、乌衣巷(唐)刘禹锡zhūquèqiáobiānyěcǎohuā朱雀桥边野草花,wūyīxiàngkǒuxīyángxiá乌衣巷口夕阳斜。jiùshíwángxiètángqiányàn旧时王谢堂前燕,fēirùxúnchángbǎixìngjiā飞入寻常百姓家
7、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8、适合对象:3——15岁少儿
9、《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
10、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11、回原地方。但诗可以凝缩时间,使不可能成为可能。它奇思独具地以
12、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诗中正是抓住燕子
13、“乌衣巷口夕阳斜”赏析
14、依依燕子可怜生,相向于人真有情。
15、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却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16、阀阅沦亡梐(木互)移,年年旧燕亦双归。
17、起来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18、(4)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5)旧时:晋代。
19、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zz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出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zz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zz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出名的“汉寿城春望”。
20、《宋书•谢弘微传》:“(谢混)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乌衣之游。”乌衣巷,地名,在今南京市东南。东晋时,王谢贵族居住于此。后人喻指富贵人家之宅。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温庭筠《题丰安里王相林亭词》:“偶到乌衣巷,含情更惘然。”元•萨都刺《满江红•金陵怀古》:“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三、乌衣巷古诗配图
1、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2、(注释)鸟衣巷:故址在南京市,和朱雀桥相近。
3、寻常:平常、普通。
4、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其中第二首即《乌衣巷》。
5、朱第空梁曾海燕,白门垂柳自宫鸦。
6、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7、(孔子微学堂·全日制国学班)
8、这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的第二首。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
9、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10、(1)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11、乌衣池馆一时新,晋宋齐梁旧主人。
12、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
13、(孔子微学堂·周末国学班)
14、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乌衣巷作者: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译文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15、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
16、乌衣巷是金陵城内街名,位于秦淮河之南,与朱雀桥相近。三国时期吴国曾设军营于此,为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17、朱雀桥边长满丛丛野草,点点野花。
18、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19、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古诗游戏:“填一填”。
四、乌衣巷古诗原文
1、师根据诗句,讲解古诗全文大意,请幼儿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意。
2、情景教学法、互动交流法
3、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4、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5、翻译: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6、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7、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打造儒家私塾学堂
8、为什么孩子要去大城市读大学?较好的答案在这里!
9、《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出自《全唐诗》。
10、zhūquèqiáobiānyěcǎohuā
1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2、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13、《乌衣巷》是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没有出现过华清宫。《咏怀古诗》曾有很多诗人写过。华清宫一般指唐代的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后也称“华清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因杨贵妃曾在华清池沐浴而出名。古诗中写到华清宫,一般都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14、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
15、朱雀桥:东晋时为横跨泰淮河的浮桥。
16、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从中,人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17、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18、当时,刘禹锡被贬到朗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常德市区。被贬到朗州作司马后,刘禹锡经常到桃花源散心。别人见他是个大诗人,都来请他题字。他心情不好,总摇头拒绝。
19、这是一首怀古诗。面对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20、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五、乌衣巷古诗的意思翻译
1、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2、诗的前两句描写环境。昔日人来人往的朱雀桥边,如今开满了野花;本来是高门士族聚居区的乌衣巷却在斜阳残照里呈现出日薄西山的情景。诗人选取了“野草花”和“夕阳斜”这两种富于象征意义的景物,来表现乌衣巷冷落寂寥的景象。
3、王谢:指王景、谢安二家豪门大族。
4、《乌衣巷》这首古诗的意思是:在朱雀桥边,野草野花肆意生长,夕阳的余晖此时正映照在乌衣巷口的断壁残垣上。从前在王导、谢安、晋相等那些世家大族家中筑巢做窝的燕子们,如今却飞进了寻常百姓的家中。这首诗的前两句写的主要是静景,利用“野草花”、“夕阳斜”这些物象,烘托出一派荒凉、衰败、惨淡的气氛。后两句则写的是动景,通过对燕子转移筑巢的画面描写,展现出一种前事尽散,物是人非之感,也表现出诗人对此番景象的无限感慨。《乌衣巷》古诗原文: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5、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飞进平常百姓人家。
6、注释:(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寻常)平常。(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旧时)晋代。
7、燕子阅尽世事沧桑。晋朝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此,明
8、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
10、当年画舸凌波、笙歌处处的秦淮河上,如今只剩下那座古老而陈旧的朱雀桥了。昔日,这里车水马龙,最为繁华,如今桥上行人稀少,荒凉破败。这凄凉的古桥边,野草丛生,各色无名的野花寂寞地开放在野草丛中。
11、王谢风流堕渺茫,黯然怀旧见新堂。
12、稀疏,荒草没径了。妙处是没有尽头的,因为妙处可以改变方向和方
13、wūyīxiàng乌衣巷作者:刘禹锡zhūquèqiáobiānyěcǎohuā,wūyīxiàngkǒuxīyángxié。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jiùshíwángxiètángqiányān,fēirùxúnchángbǎixìngji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4、这首诗中诗人借乌衣巷怀古抒情,有无限沧桑之感。诗人来到朱雀桥边、乌衣巷口,看到的是野草丛生,夕阳斜照,六朝繁华不复存在。当年的王、谢豪门浮靡相矜,生活何其奢侈;又有多少名士贤媛、风流佳话流传民间,如今,这一切已随六朝的覆灭而一起尘归历史。只有朱雀桥、乌衣巷尚在,向诗人述说着世事的变迁。“野草”“斜阳”与当年的香车宝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诗人在目睹这衰败的一切之时忽然发现了春燕,若有所悟。燕子是候鸟,冬去春来,又有重寻故地的习性。当年它们的祖先曾是王谢堂前之客,目睹了前朝风流,而今天它们的后代却飞入寻常百姓之家,再不能像其祖先一样筑巢于亭台楼阁了。此诗既没有直接抨击六朝奢靡之风,亦无教导时人之语,只说前朝,不论现世,让人思而得之。
15、(释义)乌衣巷为六朝帝都建康(别称金陵,今南京市)的里巷,得名于三国时吴国的乌衣营,东晋时为王谢望族聚居宴游之地,王谢二族衰落后,乌衣巷已成为平民宅巷。中唐诗人刘禹锡《金陵五咏·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表现了世事沧桑之变。后世因用作咏叹金陵的典故,常借以寄托兴亡盛衰之感。
16、《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17、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18、山无多树夕阳远,梅始一花春意长。
19、ēirùxúnchángbǎixìngjiā
20、运用了典故。宋词典故·乌衣巷(出典)《世说新语·雅量》:“王公(王衍)曰:‘我与元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所稍严。”南朝梁·刘孝标注引《丹阳记》:“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江左初立,琅邪诸王所居。”参见“王谢堂前燕”条。(释义)乌衣巷为六朝帝都建康(别称金陵,今南京市)的里巷,得名于三国时吴国的乌衣营,东晋时为王谢望族聚居宴游之地,王谢二族衰落后,乌衣巷已成为平民宅巷。中唐诗人刘禹锡《金陵五咏·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表现了世事沧桑之变。后世因用作咏叹金陵的典故,常借以寄托兴亡盛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