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试译:孔子说:“光读书,不琢磨,就糊涂;瞎琢磨,不读书,就没用。”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4、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céng)是以为孝乎?”
5、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6、(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7、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8、试译:曾子说:“我每天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给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做到了?”
9、(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10、译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没有,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11、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2、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
13、④[乐]以……为快乐。
14、(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
15、说同“悦”,愉快。
16、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措诸直,则民不服。”
17、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9、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20、①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2、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3、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4、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7、《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11、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12、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13、翻译:“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4、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黄
15、寓意:时间紧迫,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16、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17、试译:林放请教礼制的根本。孔子说:“提了个大问题啊!就一般的礼仪来说,与其大事铺张,不如力求俭朴;至于丧礼,与其过分周到,不如万分哀痛。”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9、寓意:每个人都应该有雄心壮志,坚定信念,坚持不懈。
20、试译:鲁哀公向宰我请教“尊社稷神该栽什么树”的道理。宰我回答说:“夏后氏栽松树,殷朝人栽柏树,周朝人栽栗树,说:‘让人战栗。’”孔子听后说:“既成事实就不多说了,事已至此就不劝阻了,过去的事就不追究了。”
三、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高中
1、试译: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信,学问就不扎实。主要靠忠信处世,也没有哪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3、(译文)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5、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6、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7、试译:有子说:“守信接近于义,说到做到。内心谦恭接近于礼,可以免受耻辱。因为它们接近礼义,还是值得推崇的。”
8、注释:①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为一军。②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9、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
10、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2、大意: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13、(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14、试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没什么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耳根顺了;七十岁随心所欲,没有不合情合理的。”
15、(口)诵读,朗读,而熟之
16、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17、③好(hào):喜欢,爱好。④乐(lè):以……为乐趣。
18、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後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19、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20、颜回请教问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
四、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视频讲解
1、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2、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4、子夏①曰:“博学而笃志②,切问而近思③,仁④在其中矣。”(《子张》)
5、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汝弗能救与欤?”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6、寓意:学者们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注重查清和填补空白,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较好。
7、展开全部《论语.里仁》记载,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尽管古往今来,真正能够这样做到的人实在很难见到,但毕竟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咱们应当往这个方向努力。
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9、试译:孔子说:“温习旧学问而触发新感悟,就可以做老师了。”
10、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1、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斯言也訒,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12、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3、(点评)这句话形容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心情。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4、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5、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6、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寓意:要坚定信念,广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多学、多想、多问。
19、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20、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
五、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君子食无求饱朗读
1、试译:子贡问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想说的话他自己先做到,别人就会跟从他。”
2、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注释)(1)听讼:讼,音sòng,诉讼。审理诉讼案件。(2)使无讼:使人们之间没有诉讼案件之事。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8、(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9、(手)抄经。修习宗教,必须抄经。抄经的同时,全身的感官都调动。尤其是心。而好之
1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子罕》)
13、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4、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5、大意: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16、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
17、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18、有同“又”,用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19、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20、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