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1、秋浦水像秋一样的长,景色萧条令我心愁。
2、白(bái)发(fà)三(sān)千(qiān)丈(zhànɡ),缘(yuán)愁(chóu)似(sì)个(ɡè)长(chánɡ)。
3、李白后半生经常云游天下,四海为家,有段时间,他曾和中国诗坛上出名现实主义巨匠——杜甫携手同游。二人把酒论诗,快意非常,真是尽一时之兴,成千古美谈。
4、愁容不展的李白拿起来一面镜子,他发现镜中的自己已经两鬓斑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经50多岁了。
5、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6、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是因为忧愁才长得这样长。
7、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8、●夫妻卖掉房产旅游,8年后竟赚2亿...
9、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
10、我像晋朝的山简一样大醉骑马而归;我像春秋时的宁戚一样倚牛角而歌。
11、缘:因为,指因为愁思有那么长。
12、♬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13、起句“白发三千丈”,劈空而来,骇人心目,夸张的不近情理,七尺身躯何来三千丈头发?
14、以美丽著称的山鸡,见了它也羞得不敢走近水边映照自己的华美的羽毛。
15、读李白的诗,我们不能不惊叹他豪迈的气魄和雄健的笔力。在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很多,但无一能与李白这种超乎寻常而又深入人心的奇句相比。
16、劝君千万莫要去游秋浦,那悲哀的猿声会搅碎你这位他乡游子的客心。
17、秋浦歌(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8、当伍子胥迅速逃离楚国期间,来到吴楚交界的昭关,由于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是滔滔的大江,地形险要,并有重兵把守,过关真是难于上青天,所以,伍子胥一夜急白了头。
19、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0、熊熊的炉火映红天空和大地,红星在升腾的紫烟中飞溅,脸膛红彤彤的冶铁工人在月光皎洁的夜晚,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嘹亮的歌声使冰冷的河水都荡漾起来了.
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组诗。李白一生中多次游秋浦,这组五言诗大概是诗人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漫游至秋浦,逗留期间所写。其中《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其15),最为后人传诵。
2、秋浦歌:《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今天这首是其中的第十五首。
3、(5)明镜:明亮的镜子。
4、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5、qiūpǔgē秋浦歌tángdài:lǐbái唐代:李白báifàsānqiānzhàng,yuánchóusìgècháng。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bùzhīmíngjìnglǐ,héchùdéqiūshuāng。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译文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只因为我的忧愁有那么长。明亮的镜子里,我的白发就像秋霜一样,不知怎么的会变成这个模样。
6、愁作秋浦之客,强看秋浦之花。
7、入了秋浦之境,一个早晨就愁白了我的双鬓。
8、李白的人生理想是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丰功伟绩,延续大唐的荣耀。他知道了这些消息,他当然要发愁,他的愁绪就像白发一样。
9、秋涌河畔的树丛中多产白猿,其跳跃飞腾如一团白雪。它们在树枝上牵引着儿女,在玩水中厉月的游戏。
10、《秋浦歌》作于天宝末年,诗人忧国忧民,个人理想不能实现,并受到排挤。
11、出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秋浦歌》。
12、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1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4、但念下句就有了答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很是常见(伍子胥一夜白头),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既然愁思无涯,白发当然也可以长到三千丈,这是艺术的夸张。
1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6、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17、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18、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19、●孩子突然有这些举动,多半有抑郁倾向...
20、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明亮的镜子里,我的白发就像秋霜一样,不知怎么的会变成这个模样。
三、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拼音
1、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2、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3、李白的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来比喻愁苦之深重,尤为新奇。读之,仿佛看到那位壮志未酬的爱国诗人,白发似霜,愁容满面地站在我们的面前,他的长叹疾呼是那样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不免为他的拳拳报国之心深感同情和敬畏。
4、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5、李白为什么发愁,因为当时朝廷和南诏之间进行着一场“天宝战争”。南诏联合吐蕃攻打大唐边境,朝廷派节度使李宓发兵南诏。
6、白发长达三千丈出自唐代李白《秋浦歌其十五》。
7、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8、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9、(我)头上的白发足足有三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10、báifàsānqiānzhàng,yuánchóusìgècháng。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bùzhīmíngjìnglǐ,héchùdéqiūshuāng。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1、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12、诗人自负有使“寰区大局,海县清一”的理想,却是无路请缨,家国愁,身世感,充溢心胸,功业无成,身先衰老,怎能不可悲,怎能不发感慨“白发三千丈”!
13、水如一匹静静的白练,此地之水即与天平。
14、这首诗是李白客居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南的水乡地区)时所写。他这时已经临近晚年,有感于自己的日益衰老而写下此诗。
15、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16、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17、《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在这首诗里,李白采用极度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
18、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19、第七首诗可以说是这十七首诗的纲领,它真挚深切地抒发了诗人畅游秋浦时的心境。诗中以山简、宁戚、苏秦自况,抒发了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
20、个:如此,这般。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四、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赏析
1、《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意思;为什么白头发几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2、释义: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3、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
4、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5、我问江水:你还记得我李白吗?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
7、急流使得客舟飞快地行驶,山花挨着人面,散着阵阵香气。
8、这三千丈的白发,完全是内心愁苦的象征。“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通过对镜自问,进一步加强对“愁”的刻画,酣畅淋漓地表现自己的忧伤憔悴,表达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
9、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10、空吟着《牛歌》而无人知遇,便只有像苏秦那样泪落黑罗裘了。
11、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12、báifàsānqiānzhàng,yuánchóusìgècháng。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3、请你将我一掬泪水,遥寄给扬州的朋友去吧!
14、何不乘此舟直升云天去一览明月,一边看赏两岸的鲜花,一边在舱中饮酒呢?
15、《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首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16、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17、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18、báifàsānqiānzhàng,yuánchóusìgècháng。
19、(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2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五、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带拼音
1、“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3、从表面上看,诗中的后两句是李白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犯愁。再想一下就会发现,李白头发斑白的原因是担忧大唐王朝的安危,他不是担忧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担忧整个王朝的命运。
4、秋浦歌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注释)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缘:因为。个:这样。秋霜:指白发。
5、安禄山说杨国忠嫉妒他、陷害他。就这样,安禄山平安地离开了长安。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放虎归山。
6、三四句,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
7、不过,李白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快乐,这在他《秋浦歌》的组诗中多有反映。我们也听过历史上伍子胥因为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头发竟然全愁白了的故事。说的是因楚平王听信谗言,废了太子,要诛杀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太子的师傅。伍子胥是伍奢的次子,因此他也在楚王的诛杀之列。
8、深奥莫测,古人观测天象,总结出来的纪年方法
9、第三首诗是一首具有寓意的咏物诗。此诗正面赞美秋浦的锦驼鸟,而以山鸡作为陪衬,但对后者并无贬意。
10、拼音:báifàsānqiānzhàngyuánchóusìgècháng
11、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12、第八首和第九首,诗人描绘了秋浦的奇特景观:水车岭和江祖石。在艺术处理上,两首也很相似。
13、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14、诗中“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15、秋浦歌其十五(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如此浓愁,从何而来?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16、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17、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18、第五首诗前两句“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说明了地点和描写的对象,并塑造出白猿欢乐嬉戏的群像;后两句“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则是对白猿母子戏月的特写,把白猿的动态写得活灵活现。
19、李白是屈原之后比较具有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20、(4)个:如此,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