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贝句子迷》汇总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共72句精选好句子,如果您对这些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比较喜欢的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给更多句子迷!这72精选好句内容分别是:
1、唐代的一尺,约合现在的30厘米,七尺约合两米一。只是人们所谓的“七尺男儿”,用的是唐以前的标准。春秋战国开始,人们便习惯于用尺来展现人物的身高,“邹忌修八尺有余”,从周到两晋,尺的长度变化不大,约在23厘米到24厘米之间。邹忌的身高,大约在一米九左右,是个标准的高富帅,所以妻妾成群,都还竞相夸他漂亮。而“七尺”约在一米六二到一米六八之间,是那个时代男子的普通身高,所以后来,人们开始流行用“七尺”借指男人(如陆机的“昔为七尺躯”)。这和“丈夫”一词的来历比较近似,商代“尺”的长度,远低于后来的春秋战国,一尺接近于现在的十七厘米,所谓的丈夫,也就是大约一米七身高的男子。
2、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唐·李白
3、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象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4、“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不知道明镜里面,那里来了这一抹秋霜。这一句明知故问的比喻更令人感伤,明知镜中“秋霜”即是自己的白发,却又不敢承认不愿承认。这此中感觉正如辛弃疾词中“却道天凉好个秋”一样,不明说愁却更见愁深如海。
5、在山顶西望伏安,直见长江之水正滚滚东流。
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意思:白发三千丈,因为心中愁苦才会有这么长。不知明镜里,从何处染上了这一头白发?缘:因为。个:这样,这般。秋霜:指白发。把一头白发连接起来,长度就有三千丈;满怀的离愁,就像白发一样长。原诗是在极力描写离愁的深长。“白发三千丈”除了用来形容深长的离愁以外,当人为情所苦,或为事业烦心时,也常用这句诗来形容内心深深的痛苦。“白发三千丈”是李白的一种夸张手笔,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作为夸张笔法的典范。三千丈的白发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在艺术上是可以为人接受的,因为它指的是诗人心中的忧愁,而且,它的涵意,也比一般的意象,显得具体而富于形象。
7、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
8、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9、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10、1、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南一浦,产银产铜。
11、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12、安禄山这个人老奸巨猾,他知道唐玄宗有意试探他,于是做好万全准备进京面圣。安禄山到了长安之后就摆出两幅面孔,面对朝臣大肆贿赂,面对皇帝装傻充愣。
13、然后,太守灰溜溜地走了。
14、所以,“白面有须”才是古代美男子的标志。《寻秦记》的穿越故事要是真的发生,现在的古天乐再演的主角的话,一定不会像电视剧里那么受欢迎。
15、寒灯厌梦魂欲绝,觉来相思生白发
16、(1)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17、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
18、2、缘:因为。个:这样。
19、第六首诗开篇以“愁”字领起,展现出诗人面对残酷现实和即将爆发的战乱一筹莫展的苦闷心情和深广忧愤。”
20、第十四首诗,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
21、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十五首。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22、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全诗带拼音版
23、顾名思义,秋浦即秋之水滨。李白说秋浦一年四季都像秋天,十分萧条。这么说并非由于他写这首诗是正值秋天,李白一生三游秋浦,并不都在秋天。
24、《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这首诗写对镜悲白发的情景,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25、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26、第十五首诗人写自己因愁而头发变白。“愁”是全诗之眼。一二句与三四句倒装。正常的语序应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经过倒装,使得形象突出鲜明。修辞上还用了夸张、设问、借喻。
27、透明的绿水中映着一轮素净的明月,一行白鹭在日光下飞行。
28、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29、①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是唐代出名的银、铜冶炼地。李白曾作诗描写亲眼目睹的冶炼工人的劳动场面,这也是古代诗歌中惟一的一首赞颂工人生活的篇章。
30、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31、而李白的长相,我们也无法在这两部所谓的唐代正史中找到确切记载。
32、“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33、李白
34、第十三首诗,写江南水乡之景和民间采菱男女之情,也是先写景,后写情,而景和情又是相互关联、渗透、交融的,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语近情逸,令人神远。
35、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36、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37、而现在,等一切都尘埃落定,等经历过百千劫,等红尘中滚滚过,等你知道闲愁都几许,等你经历过一夜白头,等你渴望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你方才明白,白发是岁月和你相识的烙印,弥久愈深,愈演愈烈。
38、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39、愁容不展的李白拿起来一面镜子,他发现镜中的自己已经两鬓斑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经50多岁了。
40、鸟道是高山峭岭人迹罕至之处,又有逻叉横其间。水上有鱼梁矶。水流湍急,乘舟过此,但觉山花拂面香。
4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42、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4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44、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
45、秋涌河畔的树丛中多产白猿,其跳跃飞腾如一团白雪。它们在树枝上牵引着儿女,在玩水中厉月的游戏。
46、何年何月才能回家乡啊,想至此不觉在孤舟上潜然泪流。
47、秋浦河岸的两旁,长着千千万万棵石楠树和女贞林。各个山头上都落满了白鬓,各个山涧里都有白猿在哀吟。
48、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拓展资料译文
49、《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意思;为什么白头发几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50、巨石江祖耸立在清溪河畔,就像是直扫青天的一幅天然画屏。上面古人的题诗千年犹在,其在绿字之上长满了美丽的苔藓。
51、遗憾的是,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里面对历史人物外貌的记载极其有限。特别是欧阳修主持下的《新唐书》,对行文简洁的要求到了极其苛刻的地步,简直是除了最基本的资料,恨不得全都删减。
52、李白为什么发愁,因为当时朝廷和南诏之间进行着一场“天宝战争”。南诏联合吐蕃攻打大唐边境,朝廷派节度使李宓发兵南诏。
53、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
54、天宝十三年的正月,安禄山入朝拜见天子。杨国忠曾经密奏,安禄山有谋反之心,皇帝可以试探他一下,宣召让他进京,看看他是否敢来。如果他不敢进京,那一定就是要造反了。
55、第十首诗,李白以轻快的笔调描写山乡的自然风光:嘉木成林,满山葱翠,白鹭横飞,白猿长鸣。
56、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57、秋浦的山川就如剡县一样优美,而其风光却像长沙一带的潇湘之景。
58、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中,开篇的马屁结束之后,李白开始自荐,谈及出身与外貌,他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从这里看,对出身和身高,他是有几分自卑的。
59、白发bai第二声fa第四声三千丈san一声qian一声zhang第四声缘愁yuan第二声chou第二声似si第四声个ge第四声长chang第二声
60、《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组诗。李白一生中多次游秋浦,这组五言诗大概是诗人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漫游至秋浦,逗留期间所写。其中《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其15),最为后人传诵。
61、④愁:一字千钧,是全诗的重心所在。
62、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63、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64、翻译: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而心中的忧愁好像这白发一样长。看着镜子中的影子,不知道两鬓是什么时候在哪里染上这秋霜的。
65、天宝十三年是安史之乱的前一年,大唐王朝的上上下下丝毫没有预感到一场祸患马上就要降临。李白去安徽之前到过北方,他似乎已经预感到什么,于是把他的心事写到了《秋浦歌》中。
66、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67、安禄山说杨国忠嫉妒他、陷害他。就这样,安禄山平安地离开了长安。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放虎归山。
68、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69、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70、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
71、译文:苍苍白发似乎有三千丈那样长,细想一下原来是愁绪有这么长导致的。不知道镜子里,头上是在哪里染的秋霜啊。
72、我像晋朝的山简一样大醉骑马而归;我像春秋时的宁戚一样倚牛角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