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论语全文及译文
1、(4)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2、试译:孔子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夫子对此发誓说:“我要是不去,天都不会理我!天都不会理我!”
3、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4、关于“孝悌”的意义,有子是从两个角度阐述的。一说的是“孝悌”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有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先爱自己的亲人,才能将这种爱推及他人,由爱父母、兄弟姐妹、朋友,推广到爱一切人。这样,很自然地就把个人的修养与维系社会稳定连接起来。
5、(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6、(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7、译文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8、(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9、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10、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1、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2、试译:陈司败问:“昭公懂礼吗?”孔子说:“懂礼。”孔子走后,陈司败对巫马期做个揖,靠近去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莫非君子也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来夫人,夫妇同姓,不便称夫人为吴姬而称吴孟子。鲁君要是懂礼,谁还不懂礼呢?”巫马期后来把这话转告了孔子。孔子说:“丘真是幸运,一有差错,就有人知道。”
13、试译:孔子说:“出门服事公卿,回家服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尽心,不被酒醉——哪一点我做到了呢?”
14、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15、19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6、(译文)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zz呢?”孔子说:“《尚书》说:‘孝呀,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zz上去。’这也就是参与zz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zz呢?”
17、《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18、(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19、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二、论语全文及译文完整版下载百度云
1、(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2、(注释)(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3、(译文)孔子谈到季氏时说:“他用天子规格的八列歌舞队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种事都忍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4、(译)孔子说:“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6、23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7、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8、(注释)(1)王孙贾:卫灵公的大臣,时任大夫。(2)媚:谄媚、巴结、奉承。(3)奥:这里指屋内位居西南角的神。(4)灶:这里指灶旁管烹饪做饭的神。(5)天:以天喻君,一说天即理。
9、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0、试译:互乡的人,别人很难和他们谈话的,可是互乡有个年轻人却来拜见了孔子,孔子的门人感到很奇怪。孔子说:“要帮助人家进步,不帮助人家退步,何必做得那么过火?现在人家干干净净来求进步,要高兴人家干净进取,不要老记着过去。”
11、(注释)①几:轻微,婉转。③违;冒犯。③劳:忧愁。
12、论语七则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踰同:逾)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3、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国家zz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zz,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14、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6、(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7、(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8、(注释)子游:孔子的学主,姓言名偃,子子游。至于:就连,就是,表示提到另一付事。
19、试译: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有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学,见他有缺点我就反躬自省,改掉它。”
20、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三、论语全文及译文
1、试译:孔子说:“一个人发愿向道,却以穿得破、吃得差为羞耻,那就还不到跟他深谈大学之道的时候。”
2、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4、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五则见于《为政》篇,第七则见于《雍也》篇,第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8、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⒉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11、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12、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3、试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没什么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耳根顺了;七十岁随心所欲,没有不合情合理的。”
14、(译)孔子说:“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
15、试译: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说:‘这个人啊,用功忘了吃饭,快乐忘了忧愁,不晓得自己就要老了,如此而已。’”
1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7、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在《十三经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袭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记》,可以参考,基本文文字出现于《校勘记》的,便在那文字句右侧用小圈作标识,便于查考,非今人之注疏可比。
18、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9、较新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2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论语全文及译文完整版视频朗读
1、翻译: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
2、(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3、(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复姓公冶,名长。②妻:作动词用,读qì,指把女于嫁给某人。③缧绁(léi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代指监狱。④子:古时儿女都称子,这里指女儿。
4、13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5、18子张学干(gān)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6、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7、(1)较新: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8、本篇的第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9、(注释)①好(hào):喜爱。②恶(wù):厌恶。
10、(译文)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一定要射穿箭靶子,因为个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11、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2、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3、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4、敝緼袍:敝,破坏义。緼,乱絮。古无木棉,袍皆以絮。絮之好者称绵,如今之丝绵
15、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16、(3)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17、(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8、(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9、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20、译文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五、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1、译文:子夏说:“尊敬贤人,连自己平时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变好了;服侍父母,能竭尽全力;辅佐君长,能不惜身命;与朋友结交,说话算数。做到了这几点,即使说没读过书,我却敢断定他有学问。”
2、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
3、《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古时称为方术士,擅长祭祀,算命等),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三种不同的本子: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二十篇。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6、(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7、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8、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9、试译:曾子说:“慎重料理父母丧事,诚心追祭历代祖宗,人心就复归忠厚了。”
10、(译)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试译:孔子说:“圣人,我不能见到了!能见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说:“善人,我不能见到了!能见到一心向善、坚持学好的,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说满了,本来很贪心却装作不在乎,是很难认准正道、持之以恒的。”
13、试译:子夏问道:“‘一笑这脸蛋好美啊,一双黑眼睛好亮啊,白净净的平添灿烂啊!’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底子白净,文采是画上去的。”子夏又问:“礼也是加上去的吧?”孔子说:“启发我的是商啊,现在可以跟你一起品《诗》了。”
14、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15、(注释)①伯夷、叔齐;商代时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因互相推让王位而都逃到周文工那里。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时,他们俩拦住车马劝阻。周朝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可耻,饿死于首阳山。孔子称他们二人为“古之贤人”(《述而》)。②旧恶:宿怨,旧仇。③是用:是以,因此。希④:通“稀”,少。
16、(注释)(1)文章:这里指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2)性:人性。《阳货篇》第十七中谈到性。(3)天道:天命。《论语》书中孔子多处讲到天和命,但不见有孔子关于天道的言论。
17、试译:子夏说:“尊敬贤人,连自己平时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变好了;服侍父母,能竭尽全力;辅佐君长,能不惜身命;与朋友结交,说话算数。做到了这几点,即使说没读过书,我却敢断定他有学问。”
1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9、试译:舜靠五位大臣就天下大治。武王说:“我有治臣十人。”孔子说:“人才难得,不就是这样吗?唐尧、虞舜那个时代,人气也是这样旺。武王的大臣,有一个还是女的,男的九个而已。文王时候三分天下,文王占了两分,仍然向殷商称臣。周代的德行,真可以说至高无上了!”
20、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