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木刻钟馗
1、至于“公生明”的铭字,清代学者俞樾《茶香室丛抄》引宋代马永卿《懒真子》说,“温公私第,在县宇之西北数十里,诸处榜额皆公染指。书字亦尺许大,如世所见‘公生明’字”。这显然讲的是戒石碑的另一面。
2、据沈括《梦溪笔谈》,宋仁宗赵祯当皇帝的皇祐年间,金陵上元县(今南京栖霞区)有人挖墓,在墓中挖出了一方石墓志。
3、木工造厌胜者,例以初安时一言为准,祸福皆由之。娄门李朋造楼,工初萌恶念,为小木人荷枷埋户限下。李道见,叱问之,工惶恐,漫应曰:“分不解此耶?走进娄门一家也。”李道任之。自是家遂骤发,赀甲其里。
4、购游船票送古镇门票
5、因为很迎合古人的求平安心理,《钟馗捉鬼图》是过去过年时家家要贴的年画,唐宋皇家也有在过年时向臣仆赐送《钟馗捉鬼图》的惯例,就如晚清慈禧太后书“福”字赐送大臣一样。
6、且来说民居。乡村人家,向阳的房屋,门右置磨,门左置碓,叫做“左青龙右白虎”,被认为是吉象。
7、罘囗也是照壁的古名。如《三国志·魏·明帝纪》裴注引《魏略》:“筑阊阖诸门阙外罘囗。”然而,至唐时,其已与檐下防鸟雀的网混用一名。段成式自入仕途,与所交往的数十位官员谈此话题,都称檐下防雀网为罘囗。为此,他在《酉阳杂俎》中罗列材料,说影壁:
8、乾隆年间,袁枚《续子不语》有篇《驱狐四字》。篇中讲,黄纸两方,朱砂为墨,分别写“右户”、“右夜”,贴门上,驱狐怪。
9、?枫桥——“江南花语”
10、羯人石勒自立为帝,要提高羯人的社会地位,严禁称“胡人”。石勒“宫殿及诸门始就,制法令甚严”。有羯人醉酒骑马闯入止车门,石勒见后大怒,责问守门官:宫阙之间,驰马入门,是什么人如此无王法?因那骑马者是羯人,《晋书》也就没了下文。封建社会虽然长达几千年,但这样犯门禁而不被治罪的例子,很少见。
11、关尹子,何许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名著吧,这不朽名著如何写出来的?还不是全赖那位关尹子的索求和督促。关尹子本名尹喜。因他是守关人,得关尹子之称。《史记》写道:
12、推、敲之间,推门而入总有点唐突,而敲则温文尔雅礼貌些。同时,月下门可推,那必是夜不闭户的;而敲呢,是不是锁门闭户了,所以要叩门?韩愈时为“吏部权京兆”的官员,也许他选择“敲”,还考虑到了治安的状况。
13、在陕西,旧时的《延长县志》说,端午日人家用蒲艾纸牛贴门,名曰“镇病”。
14、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德五年,权奸刘瑾本人末日到时,也着着实实地尝了尝午门棍棒的滋味。邓之诚《骨董琐记》:
15、图虫创意1360515708046671924
16、御门听政,“自同治初两后垂帘,此典遂废”。御门之典先于封建王朝的终结而废止了。
17、其次,上古神话人物黄帝将神荼、郁垒从鬼门请到人间,制成一种典礼,以驱恶鬼。什么时候派用场呢?东汉末年应助《风俗通义·祭典》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用桃木刻成神荼、郁垒像,除夕时置于门旁。
18、“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姥日往视,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
19、就像“大门小户”可以指代院落人家一样,“闺”也被用来以门代室,所表示的自然不是门脸房屋,而是内室,如汉代枚乘《七发》:“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固处。”
20、因门而形成的领域感,在特定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不依赖于具体的门而存在。请读清代《坚瓠己集》的这一条材料:
二、木刻钟馗文言文启示
1、说门戟,前引《汉书·韩延寿传》的材料更重要些。其涉及两种戟,兵器戟和仪仗戟。前者派生了后者,又经由后者,衍生出摆在门前的戟——用于行进中的前导仪仗,变为立于门前的身分标识,即《隋书·柳或传》所谓“时制三品以上,门皆列戟”,《旧唐书·张俭传》所谓“唐制三品以上,门列囗戟”。
2、木刻一“舞钟馗”,高二三尺,右手持铁简,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用简毙之。
3、《墨子·号令》:“为守备程而署之曰某程,置署街街衢阶若门,令往来者皆视而放。”这是说将出入城所要遵守的若干条款,制定为章程,公布于大街、高台和城门处。
4、为孩子雄黄画额,来一场“虎年虎约”
5、除了饮食文化,对于戏剧文化氛围浓厚的老上海来说,端午节看一场戏剧非常有必要,能在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跟端午有关的传统戏曲很多,《桃李梅》、《白蛇传》开篇讲述的就是端午节,一场戏曲的“饕餮盛宴”让传统节日更有灵魂。
6、东汉《风俗通义》也谈到始于秦德公的城门磔狗风俗,并记:“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于此。”这记录了东汉时期的民俗,同时也反映了风俗的泛化与扩展。
7、春三月城邑之门杀狗磔禳,是一项古老的风俗。《吕氏春秋·季春纪》说:“是月也,……国人摊,九门磔禳,以毕春气。”傩,“击鼓大呼,驱逐不祥”。九门指城门,磔禳以狗和羊为牲,见汉代高诱所作注释:
8、桃花女的车子到一了婆家大门前,周公“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地算了一课,然后吩咐:“去请他(指桃花女)下车儿来,正囗着黑道,找着他登时板僵身死。”媒婆请下车,桃花女说:“今日是黑道日,新人着地皮,无不立死。……与我取两领净席来,铺在车儿前面。我行一领倒一领。”——桃花女又胜一个回合:“这是我避难的机谋,躲灾的见识。……他拣定这黑道的凶辰,我将这净席呵,与他换了个黄道的吉日。”地上铺席,变黑道为黄道。
9、据《历代宅京记》,唐朝末年皇帝迁于东都洛阳。昭宣帝天祐二年,对洛阳的建筑一通改名,个中缘由不仅是因“法驾迁都之始,洛京再造之初”,还由于“妖星既出于雍分”,说是“宜改旧门之名,以壮卜年之永”。延喜门改叫宣仁门,宣政门改称敷政门,积庆门改为兴善门,乾化门改呼乾元门,等等,共有十四座门换了新名称。结果如何呢?“天祐”用到第四年,李唐王朝便再无年号延续了。
10、关于牌坊的起源,一些古建筑学家曾论及。梁思成《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以敦煌北魏诸窟中的阙形壁龛为论据,提出北魏时的连阙——两阙间架有屋檐的阙,是阙演变为牌楼的过渡样式,连阙“之发展,就成为后世的牌楼”。刘敦桢《牌坊算例》则将“坊”字作为线索,认为此字“关系最切”。唐代建城,城坊制已相当成熟。坊设门,坊门是牌坊的直接来源。牌坊之“牌”,大约与当初坊门上榜书坊名有关,还同坊门下悬牌旌表贤能的古俗有关。
11、这令人想起元代欧阳玄诗中的意趣。他的《为所性侄题不景》:“浦口归帆落,沙头行客回。林间酒旗出,快着一篙来。”酒家门前的酒幌,召唤来归舟人,快靠岸,去喝酒。
12、“师猛虎,石敢当”,或许以此为由头,古人又在碑石上刻画虎头。清代《集说诠真》:“石敢当本系人名,取所向好看之意,而今城厢第宅,或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必植一小石,上镌‘石敢当’三字,或义绘虎头其上,或加‘泰山’二字,名曰‘石将军’……”这是在石敢当之上复加文化符号。虎,古人视为食鬼驱邪的神兽,用石敢当来辟邪,借虎增威。
13、限。如《后汉书·臧宫传》“使锯断城门限”。赵飞燕门槛包钢,南朝陈的智永禅师则包铁。只因他习书法写秃十瓮笔,自创一体,求字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见唐代《尚书故实》。而智永禅师的书体也被称为“铁门限笔”。
14、唐初高祖时,因循隋朝旧制,设门下省。唐高宗时先改称东台,后又恢复门下。武则天当政,改门下省为鸾台,直到这位女皇末年,又恢复称门下。唐明皇又改,《新唐书·玄宗纪》:“改中书省为紫徽省,门下省为黄门省”。此番易名,不但颇见色彩,而且在“黄门”与“门下”之间画了个等号。然而,看来还是“门下”好,只经过五年,又改回来。
15、城门可以说是古代“大众传播媒介”之所在。因是属于大众的“传媒”,也就很难总是被“城门告示”所占领,做官府的“一言堂”。
16、南宋宫殿发生火灾,有人将此归咎于门匾上“门”字最末一笔挑了钩,“门字有钩脚带火笔,故招火厄”云云。把门匾摘下扔到火里,火被扑灭了。于是,门匾上的门字再不敢信笔落墨,未一笔只可直直地坚在那。
17、“出不由里门”、院门开在街上,在唐代依然是一种特权,并且,有人虽无资格享此特权,却硬是要把大门开在街道上。
18、《论语·乡d》有曰:“乡人傩”。傩本民间古风。由敦煌遗书可知,唐代民间仍兴此俗。敦煌写卷《儿郎传》随:“圣人福缘重,万古难传匹。剪孽喊不残,驱傩鬼无失。东方有一鬼,不许春时出。西方有一鬼,便使秋天卒,南方有一鬼,两眼赤如日。北方有一鬼,浑身黑如漆。四门皆有鬼,擒之不遗……”驱傩总是重门户,“四门皆有鬼,擒之不遗一”,就是声音要把鬼怪逐出门去。
19、这可视为清初民间门神画的写照,面色、装束、武器都写到了。
20、两宫启跸,浩浩荡荡,宁可走三倍的路,也要打由南门出西安城,“南方旺气向明而治”——这南城门的含义,对封建帝王自是非同小可。
三、木刻钟馗中心主旨
1、午门的威严,在于它宏伟的体量、尊贵的含蕴,在于它所据中轴线的位置,还在于它的功能。其所派用场,除已讲到的外,另有一项在民间流传甚广,即“推出午门”云云,——这实际上是对于廷杖的添油加醋的传说。
2、从立春数起,二十四节气经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到了谷雨。
3、再说那居中的门洞。唐代长安城的正门明德门,与皇城正门朱雀门、宫城正门承天门同在中轴线上。明德门辟五门,正中者为天子驰道,供皇帝出入。《大金国志》记宣阳门“上有重楼,制度宏大,三门并立,中门常不开,唯车驾出入”。
4、塾,《尔雅·释宫》:“门侧之堂谓之塾。”疏曰:“门侧之堂,夹门东西者,名塾。”《尚书·顾命》记周成王丧礼,祖庙里“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辂即车,分别停在大门的双塾前。
5、武成王即姜太公吕尚。唐代追封其为武成王,列入祀典。宋时依然祀奉,与文宣王孔庙并列。因为其掌武事的缘故,庙门立十六戟。这说明,尽管门前戟早成为礼仪的符号,木质无刃,摆设而已;可是,人们毕竟没有忘记它的当初,它是冲锋陷阵的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它属武。据清《国朝宫史续编·宫殿二》,社稷坛戟门“列戟七十有二”。
6、周礼,四时变国火,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而唐时唯清明以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唯赐辅臣、戚里、帅臣、节察三司使、知开封府、枢密直学士、中使,皆得厚赐,非常赐例也。
7、在有些地方,民间将此俗全归于纪念介子推,如1936年河南《阳武县志》:“清明节,各神位及主前均供柳;并插门上,曰为介子推招魂也。”
8、将麻与谷悬于门前,这似乎是那里中元节风俗的关键项目。因为,在府谷,中元节之名,甚至让位于“麻谷节”。挂麻谷的风俗形式保存下来。1939年修志,再次录下:
9、娄门的李某建楼,木匠要施厌胜术,刻了个肩扛枷锁的小木人,偷偷地埋在门槛下。这显然是下镇物,诅咒人家。可是,正往门槛下埋的时候,被李某看到了,喝问他在干什么。木匠慌了,应付说:“您还不懂这个吗?这枷,叫做走进娄门一家。”后来,李某真的发了家,成为娄门一带最富有的人。
10、这类并不怎么光彩的“后门”交易,后来由“走后门”一语所概括。而此前,“后门”的比喻意义,只在于后路和退路。例如,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留后门》说:“銮辂亲征,事大体重,固宜进退有据。若论兵法,则置之死地而后生矣,岂预留后门哉?留后门,则士不死战矣。”是破釜沉舟,还是进退有据?罗大经认为,后者“留后门,则士不死战”——留后门即留退路。
11、节气清明排第五。这是“泄露春光有柳条”的时节。时秩带来清净明洁的风光,故名清明。各地方志关于清明的文字,大都记载了同一节俗——门上插柳。
12、南朝宋明帝“末年好鬼神,多忌讳”。他听到有人称宣阳门为“白门”,认为“白”字属于“祸败凶丧疑似之言”,不准用那个名称。有一次,右丞江谧误犯忌讳,出语“白门”,宋明帝勃然色变,喝斥道:“白你家的门!”
13、《吴越春秋》记载了一段城市规划的故事,其中对于城门的设置筹划,充满了厌胜迷信色彩。
14、新婚之日,对于门槛似乎特别关注。1943年《民国新修大埔县志》记广东婚俗,新娘到门前,有妇女用火把烧桃枝、茅红,新郎新娘跨门槛而入。不可踏门槛,俗说“恐后来夫妻反目”。“阈覆马鞍”,即用鞍子盖在门槛上的风俗,见于许多地方。对此事项,如果剔除其神秘意义,剩下的就是历来的习惯观念:踩门槛是没礼貌。少教养的表现。新人初入门,自然应注意自己的举止形象。《台湾省通志稿》说:“新娘如足踏阈限,则同于蹂躏其尊长,而臻令患病。盖因触怒门神,罪及尊长”。踩踏门槛,一副不懂规矩、目无尊长的样子,说这“同于蹂躏其尊长”,正是着眼于举止礼貌。至于“触怒门神,罪及尊长”的注解,则是为强调其说而借助神鬼,兜了个圈子,反倒画蛇添足了。
15、写于唐咸通三年的《发病书》,反映了唐代民间兼用吞符、挂门符驱病的习俗。其中《推初得病日鬼法》说:“卜男女初得病日鬼各是谁,若患状相当者,即作此鬼形并书符藏之,并吞及著门户上,皆大吉。书符法用朱砂(外门内下)气作之。”
16、立个牌坊,修个门楼,作为表示疆界的符号,这在山西乡间较为普遍。请看梁思成写于1934年的《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17、“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还有如下的例子。男到女家称“赘婿”,文绉绉的;民间叫“倒插门”,语言的形象性超过前者。在广西,又有“上门郎”之称,1936年广西《融县志》:当地人讲赘婿难为,有句谚语:“上门郎,大凳扛。”
18、九天元女尺即玄女尺。这里讲到工序,做门要先量定吉祥尺寸,其它结构“诸件随之”。
19、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吧
20、影壁所处的空间位置,可以起到增加私密性的作用;还能给登门造访者一个心理提示,使人产生空间转换的感觉,登门之初、入室之前自然地来一番心理调整。
四、木刻钟馗文言文
1、南京洪武门、朝阳门、通济门、旱西门,皆不许出丧。北京正阳门无敢出丧者,余皆不禁。大明门前,虽空棺亦不许过,各门空棺亦不许异入。尝有不知此禁者,文臣家住阙西,买棺阙东,已而不得过,乃从北上门过,绕宫墙而至其家。亦有带寿梓上京,知有禁,寄门外而止。古人入国问禁,良有以也。
2、传统文化形成古人的一种心理,君子固穷,称穷而不夸富,安贫乐道成美德;这种心理又同自谦及客套融汇在一起。古典诗文里,“柴门”之类成为常见词,正反映了这种情况。
3、黑虎白虎,门前的静物;同时还有活剧在门前上演,从一进腊月直演到除夕。清乾隆年间《奉贤县志》说:腊月初一日,“乞人始偶男女傅粉墨妆为钟馗、灶王,持竿剑,望门歌舞以乞,亦傩之遗意”。
4、石敢当既被奉为神,司职由捍民宅而有所扩展。《茶香室丛钞》记清代齐鲁乡俗,巷口立“泰山石敢当”刻石,传说其会在夜暮时分去人家医病,因而“石将军”又称“石大夫”。另有一则传说:清代康熙年间,广东徐闻县,知县到任不久就丧命,一连几任均如此。黄某来赴任,请风水先生看,说是宝塔塔影落于知县的座位上,诸前任皆因不胜塔影之压而死。黄知县刻“泰山石敢当”石碑,立于县衙门前,以敌塔影。如果说,“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立石敢当,是一种面对面的抵挡的话,那么,黄某立石敢当抗拒高塔塔影,石敢当的功能已由平面发展为立体了。
5、一章门是建筑物的脸面
6、门(木呈)。元杂剧多以此称门槛。《东堂老》第三折:“恰才个手扶拄杖走街衢,一步一步,蓦入门(木呈)去。”《朱砂担》一折:“我才出门(木呈),向花苑闲行。”《猿听经》第二折:“一只手将门扇来摇,两只脚把门(木呈)来跳。”
7、正是由此,正月二十三风俗兼收并畜,至1932年的《华阴县续志》,包容有增:
8、苏小宝已经速速整理了一波
9、除夕贴门神,如何贴,说到了;如何清除贴了一年的旧画,也说到了。除旧布新,过年的节目,换门神是一项。喜新弃旧的哀怨,那是关于爱情的借题发挥,不必管它。贴上对门神画,撑立门庭,闲神野鬼难进门,获得一年的心理慰藉,这能说不值得吗?
10、↣1048336449@qq.com
11、张灯高高之外,还有另种形式。《宛平县志》记:“是夜,各家以小盏点灯,遍散井、灶、门、户、砧石,曰‘散灯’。”称为散灯,遍处开花,很是传神。
12、祭五祀所以岁一遍何?顺五行也。故春即祭户。户者,人所出入,亦春万物始触户而出也。……秋祭门。门以闭藏自固也。秋亦万物成熟,内备自守也。
13、旧时的育儿风俗,有些事要在门前门后、户里户外做,以取得象征意义。在浙江有些地方,小儿患病时,家里烧香祈求平安,然后点燃几张方纸,燃烧着扔到门外去,表示病邪在“家”之外被烧掉了。浙江一些地方又有“扫赶邪”风俗。孩子闹肚子疼,人人持扫帚对着孩子肚子,做出扫的样子,口中数着次数:“一二三四五六七!”“扫”过七下后,迅速把扫帚扔到门外,关上房门。人们相信,如此一通折腾,病疼会被扫地出门的。
14、七月十五门上挂麻谷
15、到了二月门口再张灯,1933年山西《沁源县志》说:二月“初二日,俗云‘龙抬头’。家家张挂灯笼于门首,谓之‘挂龙灯’。”灯笼高高挂,象征龙抬头。
16、十二地支标示方位,子午纵南北,卯西横东西,东北为丑位。十二生肖丑属牛。“俗传郡无丑山,故象大武以为厌镇”,大武即牛,在城的东北方位处铸铁牛,用来弥补丑位无山这一风水上的缺憾。城门采录之,就有了“铁牛门”。这门名颇具中国古代文化特色。
17、汉代《风俗通义》的一段佚文,使“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拥有了两个“版本”。其一是:“俗说,司门尉姓池,名鱼,城门火,救之,烧死”。另一引《百家书》:“宋城门失火,回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见”。
18、每个大门内照壁上的小神龛,白灰的照壁,青砖的小龛,左右还有不到一尺长的红对联;壁前一株夹竹桃或杨柳,将清凉的疏影斜晒到壁上,家家如此,好似在表明家家照壁后都有无限清幽的境界。
19、廷杖由明朝出名的锦衣卫大打出手。明代朱国恢《涌幢小品·廷杖》记:“成化以前,凡廷杖者不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毡叠帕,示辱而已,然尤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逆瑾指太监刘瑾。刘瑾曾侍奉的东宫太子继了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刘瑾恃宠而骄,陷害忠良的种种恶行,其一是廷杖去衣,往死里打。从此,不断有死于午门杖下者,“推出午门斩首”的传说,由此发端——“推出午门”是真,斩首之刀虽不曾血刃,“推出午门”而断了命,也不假。
20、云南昆明附近乡村,人家建房,常于院门门头上垒一吞口,瓦质。其大兽头,配以小比例的身躯四肢,或坐或卧于瓦片形基座上,圆目獠牙,巨口吐长舌,虽体量不大,却具啸天之势。当地人以其为辟邪神物,吞口守院门可以守财存财,还可招财,甚至夺财——相同方向的大门,先置吞口就先占了“财源”,邻居想要与之分庭抗礼,只得远远地暗设一砂锅,对准占先的吞口,意思是:你若“吞”财过分,小心被砂锅煮化了。
五、木刻钟馗文言文阅读训练
1、在传统居住习俗中,宅院大门至关重要。青海等一些地方,立大门称为“开财门”,新门落成要举行“踩财门”的仪式。云南《雄镇县志》也记,大门装修完备,要由至亲“踩财门”。逢此之时,要由德高望重的长者致“踩门颂词”:
2、张家口地区童谣,载于1934年《万全县志》:“正月正,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红灯挂在大门外,但不知财神来不来。”除夕迎新后,刚刚平复的日子又掀小高潮。同春节相比,上元没有关于“年”那个怪物的传说,省去诸多忌和宜,仿佛是个只有开心没有败兴的节日,大红灯笼门前挂,财神或许要进门的。
3、除夕:“甘蔗宰相”“炭将军”
4、能有令邪恶望而却步的威风,是为门神的条件;倘若再和门户有些瓜葛渊源,则充当门神话头也就更多。孙膑变门闩,是例;徐延昭抡锤打门也是例子。
5、“十二”,被古人视为“天之大数”。城门取数正应十二辰之数,而十二辰是具有神秘意义的。
6、折过头来说柳火。随物质文明的发展,钻木取火已非生活必需。然而,改火是写入《周礼》和《论语》的古制,没有被遗忘。到了唐宋,每当寒食禁火后,朝廷用柳火赐近臣、戚里。《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二:
7、孝宗朝尚书郎鹿何年四十余,一日,上章乞致其事。上惊谕宰相,使问其繇,何对曰:“臣无他,顾德不称位,欲稍矫世之不知分者耳。”遂以其语奏,上曰:“姑遂其欲。”……何归,筑堂扁曰“见一”,盖取“人人尽道休官去,林下何尝见一人”之句而反之也。
8、市招不只限于商业买卖。清代扬州的书场,“门悬书招,上三字横写,为评话人姓名,下四字直写,曰‘开讲书词’”,见李斗《扬州画肪录》卷九。《西游记》第八十四回描写,孙悟空见“正当中一家子方灯笼上,写着‘安歇往来商贾’六字,下面又写着‘王小二店’四字。行者才知是开饭店的。”旅店门前悬挂的灯笼,在夜色里广告招徕。虽见诸神魔小说,但这一细节当是取自现实生活。
9、在前堂楼院里大影壁上,画着一幅很大的“贪吃太阳”图画(“贪”是象征贪得无厌的一种动物),脚踩遍地金银,还张开大嘴向着太阳。给我们留下这幅画的祖先,想以此丑恶形象告诫子孙什么吧。
10、唐宋制度,开启殿门要核对鱼契,称为勘契。鱼契用檀木刻成鱼形,两相契合,一存宫中,一存门使处。鱼契相合时才开大门。这种勘验的信物,所以取鱼形,是因为在古人看来,鱼白天黑夜从不瞑目,——“门钥必以鱼”,钥匙要取鱼造型来寄托严谨门禁的意思,鱼契也有此含义在。
11、注释紫禁城的“禁”字,可借蔡邕《独断》之语:“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卫者不得入,故曰禁中。孝元皇后父大司马阳平侯名禁,当时避之,故曰省中。”
12、隐太子死,敬德领骑七十趋玄武门,王马逸,坠林下,元吉将夺弓窘王,敬德驰叱之,元吉走,遂射杀之。宫、府兵屯玄武门,战不解,敬德持二首示之,乃去。时帝泛舟海池,王命敬德往侍,不解甲趋行在。帝惊曰:“今日之乱为谁?尔来何邪?”对曰:“秦王以太了、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不安,遣臣宿卫。”帝意悦。于是南衙、北门兵与府兵尚杂斗,敬德请帝手书诏诸军听秦王节度,内外始定。
13、迎来送往到门前,自古是一种礼貌。为了表示好客与友好,古代迎宾之礼讲究“三揖三让”,见《周礼·秋官·司仪》“宾三揖三让,登,再拜授币”,郑玄注:“三揖者,相去九十步揖之使前也。至而三让,让入门也。”三揖三让,客进大门。进大门后,还要再让。《礼记·曲礼上》:“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主人入门而右,客人入门面左”。每到一层门前要让客,表现出礼貌教养。
14、这类“门上”也要有些本事,守在门前要让人怕。书中说,“杂项人等有喧嚣于门前者,主人虽达官,叱之亦不避去,惟司闻者一挥便退”。
15、古代牌坊享有盛名的地方,首推安徽歙县。明朝大臣许国建造的石牌坊,四面各一牌楼,结合为一体,平面呈“口”字形。这座仿木结构的石坊,石料厚重,雕饰精美,巨龙飞腾、瑞鹤翔云、鱼跃龙门、麟戏彩球、凤穿牡丹等图案,既是祈祥的吉语,又不妨视为春风得意的标榜,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牌楼上镌“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等字样,可谓光耀“门楣”。六对石狮倚柱而立,更为许国牌坊增典雅。
16、私塾依旧依傍着大门。北方的四合院,院门的东侧往往是家塾的所在。
17、汉朝通西域,通来了胡瓜、胡桃、胡麻等植物,也通来了“天马”和狮子。《后汉书·章帝纪》,月氏国遣使献“师子”;《后汉书·和帝纪》,“安息国遣使献师子”。
18、不过,这功能只是作用于心理的。好在天地间并无邪鬼凶煞,自己吓唬自己的人们,书个“囗”作为心理的门户,也就又实现了自己抚慰自己。
19、?凭当日全价票(60元/票)可现场免费体验亲子手工香包DIY一次
20、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说,狂士归元恭“家贫甚,扉破至不可阖,椅败至不可坐,则俱以纬萧缚之,遂书其匾曰‘结绳而治’”。如此“结绳而治”,门匾上的四个字,不是活脱脱地将主人的性格凸现于门户之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