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言文
1、2)所选文章均是教材上必讲的内容,有助于帮助孩子打好文言文基础。
2、试看书林隐处,几多俊逸儒流。
3、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学习古文,解决的是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且不止于认同感。它能告诉你一个民族从哪儿来和去哪里的问题。
5、看来百度没理解到位,再看看微软的答案:
6、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7、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8、其实,无论从立意还是文采来说,在当代被追捧的文言文创作都非常平庸,但偏偏被标榜为才华与文采的象征。
9、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0、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要学得像专业人士那么好。而是在需要用到的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做得更好,这就够了。
1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大语文课程体系开创者窦昕及其教研团队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与反馈,打造了课程《窦神来了:经典文言文精讲》,让更多的孩子不再惧怕文言文,学好文言文,爱上语文。
14、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15、(解读)《齐桓下拜受胙》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出自左丘明的《左传》。这是篇短文,记录了周天子赏赐给齐桓公祭肉的场面。本文写齐桓公只有一段话、一套程式化动作,却把一个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的形象刻画得形神毕肖。
16、文言文你们觉得实用性有限,平时谁闲的蛋疼看古文,买菜用不上不学
17、《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大学·中庸》《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呻吟语》《幽梦影》《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联》《闲情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浮生六记》等
18、本篇引用了来自知呼和博客中国以下网友的发言@川崎歺又米@谢水泉@冯昱尧@大冰@葉律惕@FantasticCathy@夜小紫@三辩手@袁本初@探索者19@宋瑾臻,感谢!
19、说可以设置选修课,但晦涩难懂文言文恐怕少有人愿意涉猎,甚至连我周围的一些文科生也很头疼。但是一个民族总是在传统的文化底蕴上滋生出新的智慧,况且人文历史知识也是很重要的素质之一吧。另外义务教育阶段的文言文真的不算很难,等入了历史坑才知道什么叫聱口决牙。
20、比如诸葛丞相那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要是用文言文说出来是不是就更对味了?
二、文言文翻译转换器
1、有人以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需要为据,来论证中学语文课程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且不说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到底有多少精华值得继承,——鲁迅就主张“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只就对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来说,也完全可以轻松省时地通过阅读介绍古代文化遗产的现代文进行,并不是非读“之乎者也”不可。就像要学习了解我国的古代历史,并不是非读二十四史不可。
2、我的孩子应该有不背诵这种书的权利
3、文言文的时代,回不去了。/upsplash
4、万历皇帝和爷爷嘉靖皇帝,虽然教训儿子有一套,但自己却数十年不上朝。/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5、《窦神来了:经典文言文精讲》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6、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7、(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8、看来以后可以和翻译模型学习如何优雅地骂人了。(手动狗头)
9、不读文言文,不熟悉传统与文化,我们拿什么来传给下一代,拿什么让我们的民族推陈出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10、余秋雨写的钟山碑文。/百度百科
11、周二:带来新视野的文章
12、难道……把后半句诗也输进去试试:
13、面对这样的孩子,应该鼓励还是规劝?
14、文言文起源于商代甲骨文。战国以前正式出现文言文。
15、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凉"。
16、《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诗经》《千家诗》
17、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8、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19、周五:电影、动画、音乐、纪录片
20、最后一题考验一下文言文中的另一个常见语法现象——倒装
三、文言文情书
1、11月17日,一组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跪拜老师的照片,引发众多网友争论,部分网友称下跪并非中华文明精华应摒弃,甚至有网友称之为“耻辱”。对网友的质疑,凤凰岭书院教务长韩国栋表示,网友的质疑是对跪拜的曲解和误读,跪拜的目的在于“尊师重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的诠释和传承。
2、也有建议“中庸”一点的路线,认为小学生都应该学习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而到中学阶段文言文可以作为选修课存在。
3、第二题:春风又绿江南岸
4、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以先秦两汉的汉语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以及模仿这种书面语而写作的语法形式。但是到了六朝、唐和宋的中古时期,汉语中的口语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时则有两种书面语。一种书面语是模仿上古汉语书面文献的书面语,比如六朝作家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文言”;另一种是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此则称为“古白话”,比如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到了元、明、清的近代时期,情况与中古时期类似,既有模仿上古的书面语,如桐城派的散文;又有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比如《水浒传》、《西游记》等。由于文言文并不是一时一地的一种语言,因此不同时代或地区的文献,在语法和词汇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5、表判断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6、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7、是现代人不愿看,也难看懂的但是国粹的东东。各民族差不多都有,它往往就该民族的古语言的东西。你没有上过初高中吧,明天去上学吧。
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9、但我还是觉得应该保留义务教育阶段的文言文。之前看过媒体抨击现在的文理分科制度使得文科生不识牛顿,理科生不知孔子。话说的有些夸张,那也是实情。
10、《劝学》、《陋室铭》、《师说》、《岳阳楼记》……那些年我们熟记于心的经典古文,你还能背出几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名句,你还记得是哪篇古文里的吗?我们一起温故而知新。
11、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位豪气盖世、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秦末风云变幻、群雄并起的大环境下,他以拔山之力、盖世之气,突起于垄亩之中,没有任何凭借,很快就摧毁了暴秦的政权,于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号称“西楚霸王”。
12、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词汇上有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通常必须以词典或字典的形式加以条列,才能完整表达。
13、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14、文言文的体裁有神话、寓言、传、序、文、记、论、疏、书、赋、说、表、铭、散文、骈文等等。
15、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6、简单来讲,文言文就是古代的书面语,它只负责让人“写”和“看”。至于日常交流,那是口语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
17、破案了,微软的英译中确实不太行……可能也是导致英文翻译成文言文出现失误的原因。
18、因此,学习文言文,对于我们学好现代汉语是大有帮助的。
19、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20、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四、文言文活板的翻译
1、③羿,古之善射者也。(《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2、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3、至于最后的这个“弑”,只能用在僭越伦理、下层杀戮上层的情况,用在这里也不太合适。
4、如“不然”和“不以为然”,两个都有不同意和否定的意思,但它们的具体用法却不相同。
5、还有什么事,是比用文言文讲漫威故事更让人尴尬的?
6、无论是汉服d还是古风圈,都市青年极尽妄图复现古代社会的玫瑰色,塑造出来的终究只是旅游鞋配汉服的四不像。
7、活用为使动词。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词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词,译为"使……绿"。
8、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9、死掉的古文,活着的行为艺术
10、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11、这段朱批也给许多文创产品带来了灵感。
12、后來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13、折叠编辑本段虚词的注意点
14、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动词"至"处在了主语的位置,它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译为"到的人"。
15、绝句,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16、"······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17、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8、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9、这句的考点是词类活用,绿本来是个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动词。
20、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五、文言文故事
1、实际上,文言文根本就不是国人学习和交流思想文化知识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而只是用语词文字记录的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知识。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本就不是各行各业通用的阅读能力,而只是极少数将来有志于学习与古代文献有关的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能力。因此,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大学有关专业的教学目标,而不应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为了极少数学生的“将来”而浪费和牺牲绝大多数学生的“现在”,是不人道和不明智的。这就如同少数学生将来要从事小语种的外国语工作,却不能要求中学普遍进行小语种的外国语教学。
2、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4、偏旁的通假字。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5、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6、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7、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8、百度是最早用机器学习做文言文翻译的,还申请过相关专利:“一种在白话文与文言文之间进行文体转换的方法和设备”。
9、"见""……见……于""于"表被动。
10、但是,如果把文言文作为选修课,学生如果不选,是不是错过了培养兴趣、学习知识的宝贵机会呢?这也是个现实的难题。
11、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12、汉服d之所以遭人诟病,是因为他们鼻梁上的黑框眼镜和衣摆下若隐若现的AJ篮球鞋,古风歌曲之所以被群嘲,是因为它们用古典元素妆点烂俗的言情故事。
1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从小受过严格古文教育的皇帝,写奏折时都忍不住“偷懒”写几句白话,至于平民百姓、贩夫走卒怎么说话,去读一读《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就一目了然了。
15、那你告诉我义务教育学什么?学买菜吗?
16、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17、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18、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9、难道AI除了学习文言文词汇和语法,还熟读了《左传》?
20、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