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王安石的简介
1、保甲法的推行,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
2、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随后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趁机复议废止新法,神宗没答应,司马光遂辞职离京。
3、王安石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4、(唐诗三百首36)孟浩然《早寒有怀》
5、(唐诗三百首51)祖咏《终南望余雪》
6、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神宗满面愁容,欲罢除不好的法令。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
7、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后春容取胜回。
8、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较好的。
9、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出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1、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较为可靠堪忧,(18)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
12、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13、王安石的存世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14、公元十一世纪后期宋朝的第六个皇帝神宗赵顼引用王安石,置三司条例司(财政税收设计wy会),创行新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桩大事。这事情的真意义,也只有我们今日在二十世纪末期,有了中国近代史的纵深,再加以西欧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才比以前的人看得更清楚。
15、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16、(唐诗三百首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7、“免役钱”令百姓一体出钱,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间征发的义务差役,可是乡民无钱,也等于在农村推行金融经济,而此时金融在城市里反不能展开。“市易法”不能集中于批发业务,以致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为神宗亲谴责。
18、(唐诗三百首84)王维《山居秋暝》
19、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2分)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2分)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2分)
20、西欧各国和日本的现代化,也都经过如此的阶段。那么王安石岂不是独具只眼,可以把中国历史一口气提前一千年,为甚么他事实上会遇到这么多的阻折?
二、王安石的简介
1、来源:《中国大历史》,作者:黄仁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2、《宋史》食货志又提出神宗赵顼时内殿库房所积绢三十二库都已积满,更再积羡赢为二十库。如此庞大的物资,实在有以用商业方式管理处置之必要。较低限度也要让它和民间的市场交流。而民间商业的组织也可以藉此发展成熟,因之能对政府的财政经理和军需工业作第二线和第三线的支持。
3、(唐诗三百首50)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4、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5、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
6、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至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出名思想家、zz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7、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考中进士,嘉A年间当度支判官,奏上万言书,以求变法。熙宁二年(1069)当参知政事,第二年拜相,并推行新法,后来被罢免宰相一职。元丰年间又当上了左仆射,封为荆国公。元A元年去世,谥号为“文”。他传世的作品有《过从帖》、《楞严经旨要》。
8、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9、成就: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10、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11、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陈列厅600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意境和宋代建筑遗韵的仿宋府第园林式建筑群。馆内有门楼、隐壁、水榭、碑廊、亭台、荷池、曲桥,辟有问月轩、蹄躅园、辛夷园、荆公亭、怀文堂等园林景观。
1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出名zz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4、(唐诗三百首49)崔颢《黄鹤楼》
15、(唐诗三百首64)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16、(唐诗三百首83)王维《鹿柴》
17、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18、王安石从小在外,为官四处奔波,但对家乡有着一股挚情,几次回乡探亲,对家乡的亲朋好友,名胜古迹,写了许多诗文、书信、墓志,表达了他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家乡人民也对他有着深深的景仰和怀念,许多地名都是为纪念他而取的,家乡学者著书撰文,为王安石辩诬:南宋金溪陆九渊在《荆公祠堂祀》中盛赞其人品高尚,贬斥了王安石的政敌;清代金溪蔡上翔,穷毕生精力撰写《王荆公年谱考略》,以辩宋史之诬。▲
19、(唐诗三百首*)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20、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端在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三、王安石的简介和主要作品
1、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2、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3、(唐诗三百首89)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4、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5、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出名思想家、zz家、文学家、改革家。
6、在答复这问题之前,我们先要知道所谓现代化,以商业的方式管理,或者说是推行金融经济,在数目字上管理,都先要具备若干基本条件。简言之,则是先要承认私人财产权之坚定性,如此其下层机构内才有能确切加减乘除的公数。
7、《禮記發明》一卷,宋王安石撰。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又著錄王安石《禮記要義》二卷,今佚。
8、(唐诗三百首8)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9、今存各類書目中,並不見有《禮記發明》之著錄,惟南宋衛湜《禮記集說》引有臨川王氏安石之《禮記發明》一卷。《禮記集說》匯集了大量宋人的《禮記》解說,且比較少偏見,不僅收錄了程朱道學一脈的解釋,對於新學一派,如王安石、陸佃、方愨、馬晞孟等之《禮記》注釋,也收錄甚夥,使新學對《禮記》的看法由是得以存世。王安石之《禮記發明》,即賴此書得存片段。
10、(唐诗三百首*)王昌龄《采莲曲》
11、以后这批“反改革派”或被贬派为地方官、或退休。王安石于1070年同平章事(任宰相),朝中大官能与他合作的只有韩绛、吕惠卿等,兹后被称为“熙丰小人”(熙宁与元丰都是赵顼的年号)。1074年皇帝迫于众议,也可能因太皇太后曹氏的干预,王安石免相,可是不出一年又调回开封平章如故。
12、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zz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
13、(唐诗三百首41)李颀《古意》
14、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追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孔庙。后至靖康元年(1126年),又被追夺王爵,毁去配享的画像,降王安石从祀于庙廷。
15、成就: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16、(北陂(bēi)杏花)
17、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18、御史刘述、刘琦、钱顗、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胡宗愈都因为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相继离开朝廷。王安石很快提升秀州推官李定任御史。知制诰宋敏求、李大临,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弹劾李定违背孝道,皆被罢出朝廷。其后,吕惠卿因父亲去世离开朝廷,王安石便对曾布委以重任,对他非常信任。
19、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
20、首联和颔联是重点突出了梅花独特的个性,还有自己对于梅花的喜爱,在这首诗中其实是夹杂着议论,所以在表现手法上不如前一首,但是同样很好理解,人们一读就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人们都怪梅花不愿意开,其实是不知道要到春天来临了之后,这满树的梅花才会在春风中尽情地绽放。灯前看到外面的梅花,觉得异常的艳丽,不时还送来阵阵清香,一场大雪之后,春天就应该回来了,到时梅花就会开得更加艳丽。
四、陆游的简介
1、王雱(一〇四四至一〇七六),字元澤,王安石長子。據《郡齋讀書志》、《東都事略》、《宋史》等記載,雱未冠時即著書數萬言。雖一生年僅三十三歲,而著述甚豐,有《論語口義》十卷、《孟子注》十四卷、《爾雅》、《老子注》二卷、《莊子內篇注》、《南華真經新傳》二十卷、《拾遺》一卷、《佛書義解》、《元澤先生文集》三十六卷。據記載,《三經新義》中的《尚書義》完全由王雱撰寫,《詩義》也有王雱的參與。可惜這樣龐大的著述,除《南華真經新傳》及《拾遺》全書傳世外,其他皆已亡佚。
2、(唐诗三百首92)王维《赠郭给事》
3、历史身份:北宋出名思想家、zz家、文学家、改革家
4、变法成果熙宁六年(1073),在王安石指挥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今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5、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
6、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出名的思想家、zz家、文学家、改革家。
7、仔细参考《宋史》里的叙述,我们也可以窥见新法失败的情形。譬如“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内按土地肥瘠分五等抽税。可是即在畿国的开封府,其测量就产生技术上的问题,有谓“时方时止”,县内有山林,即无从着手。
8、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9、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出名的思想家、zz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10、(唐诗三百首13)张九龄《感遇其二》
11、(唐诗三百首10)贺知章《回乡偶书》
12、(唐诗三百首93)王维《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13、在文学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14、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15、(唐诗三百首16)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16、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17、王安石再相一年九个月,终被罢免,皇帝给了他一个公爵和节度使的头衔,而实际的职位,则是“判江宁府”,也就是归返到他起先在神宗手下一个官职。
18、(唐诗三百首31)王湾《次北固山下》
19、长于说理,言简意深,笔力雄健,见识超群;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对宋初形式化的文风是有力的冲击,对豪放派诗词有直接影响。其著作极为丰富,存世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唐宋百家诗选》、《诗义钩沉》等。
20、国外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是他可以把中国历史一口气提前1000年,因为变革是对以往的体制或法律的部分否定最初是少数敏感的发现者觉察到了原有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努力,更多人有了变革要求,这种要求不只是给朝廷方面造成必要压力促其革新,也提示朝廷顺应多数人的要求来进行改革。王安石的变革思想,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所有的改革家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
五、唐代诗人王安石的简介
1、(唐诗三百首22)孟浩然《过故人庄》
2、(唐诗三百首94)王维《秋夜曲》
3、(唐诗三百首35)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4、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
5、(唐诗三百首14)张九龄《感遇其四》
6、(唐诗三百首58)王昌龄《出塞》
7、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8、(唐诗三百首40)李颀《送魏万之京》
9、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10、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11、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d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d一边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zz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d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dd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12、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出名思想家、zz家、文学家、改革家。文学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13、颈联和尾联又是描写了内心的感受,这也是为了紧扣主题,看到了艳丽的梅花就想作诗,淋漓红袖更是增添了诗意。对于那些俗人来说,那里能够发现世间的美,怎能知道梅花高尚的品格,只是买那些庸俗的桃花和杏花来栽种。最后一句其实是另有所指,正是讽刺了那些反对他变法的人,所以他在这首诗中,其实是讽刺了那些小人。
14、(唐诗三百首6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5、20世纪上半叶的评价: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胡适也有类似的评价,其后研究者虽然已涉及到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方方面面,但梁启超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
16、(唐诗三百首77)王维《过香积寺》
17、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再索问:新法既然如此缺乏成效,为什么王安石这一“问题”会在三个皇帝两个太皇太后之间酝酿得这么久?原始的资料不能供给解答。我们只能据理猜想:当时人没有我们眼光之纵深,却也没有我们这种宿命论的看法,会认为当日新法必不行。
18、裁兵法提高了军队士兵素质。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19、(唐诗三百首70)王维《青溪》
20、(唐诗三百首20)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