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人在朋友圈都看到这个推广:
一股山寨老年皮草城之感扑面而来,不禁令知道红都品牌的人惊讶,这真的是,那个红都吗?
辉煌过骄傲过
1956年,为响应周总理“繁荣北京服务业”的号召,上海21家服装店208名红帮裁缝迁往北京,合并成立了“北京市友联时装厂”。这其中的波纬、蓝天、造寸、金泰、雷蒙、鸿霞、万国七家上海特色店,成为后来北京市红都时装公司的前身。
由此,红都开始了为国服务的历史。六十多年来,红都一直都承担着为党和、出国人员和海内外有名人士、全国人大、政协两会量体制装的工作,其发展受到了几代党和的关怀和勉励。与红旗、中国照相馆一样,是为国服务的出名中华。
现今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天安门城楼悬挂的毛主席的那张标准照,所穿的中山装,就出自北京红都服装高级技师之手。此后几代在不同年代的国家盛大庆典和阅兵时所穿服装,也皆出自红都之手。
除此之外,红都也是其他许多重大活动的服装提供商。从1984年为中国重返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队员制装,1999年和2009年国庆周年大阅兵为、方阵提供制装,到2006年为中国航天员大队全体宇航员提供制装服务,再到2008年奥运前后为国内外奥运官员、国家首脑制装,最后到为来自的各国总统、驻华大使量身裁定……毫不夸张地说,红都一直是中国形象的刻画者之一。
人们为什么忘了红都
了解了过往的辉煌,才能理解为什么红都今天这种“海宁皮草城”的画风,会让喜爱这个品牌的人“崩溃”。不过,与红都品牌存在的其他深层次问题相比,这些并不算什么。人们渐渐淡忘了红都,才是较大的危机。
中华群体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是产品创新与品牌传播的缺乏。这在红都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随着中国人收入水平和审美标准的提高,今天的中国服装市场迎来了一轮新的升级浪潮。大量的中外新品牌的兴起涌入,给长期依靠体制资源的红都,带来了巨大冲击。
不过,决定企业生存状况的决定性因素,还在于企业自身的产品。
在这方面,红都显示了特有的对品质工艺的坚守,拥有扎实的工艺制作和严格的面料选择,但在最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的款式和品类方面,红都的敏感度、创新度和反应效率都远远跟不上市场竞争的要求。
产品之外,红都在品牌信息的传播和整体形象的打造上,投入寥寥。
不论是广告还是新闻事件,传播频次低、投放力度弱;传播的内容和风格走偏走低。此外,对代理加盟商缺乏有效把控,门店整体形象不高。出身高贵是较大的优势,但红都却主动与自己“为国制衣”辉煌历史划清界限,自降身价,混迹低端,着实令人叹息。
总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自己甘于现状,不声不响,让红都慢慢远离了时代,远离了生活,也远离了机遇。
红都到底有没有机会
当然有,而且很大。
如今的中国市场,一提起高级男装,消费者只会想到AlfredDunhill(登喜路)、RalphLauren(拉夫劳伦)、Zegna(杰尼亚)、ARMANI(阿玛尼)等外国品牌。中国不缺男装自主品牌,缺的是高级男装自主品牌。雅戈尔、红豆、报喜鸟、劲霸、七匹狼,尽管进行了高端化的尝试,价格也实现了提升,但暂时都无力触及高端市场。
从这个角度而言,男装尤其是高端市场这块空白地,可谓是红都较大的机会。深厚的品牌历史、精湛的工艺,只要红都能够克服弊端积习,主动创新,跟上时代,这个“红”字品牌,必定有着宽广的发展空间。
这是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形式、方法,花样频出。只是机遇的抓取,依然不离长远的眼光、坚定的创新与恒久的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