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贝句子迷》汇总断章卞之琳共69句精选好句子,如果您对这些断章卞之琳比较喜欢的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给更多句子迷!这69精选好句内容分别是:
1、月光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进入他人的梦中又装饰了他人的梦。这又是一种相对关系。人生处处有相对,又何必怨尤呢?李健吾和诗人两种解释似乎冲突,但实际上都有相成之美。因为一首好诗唤起的经验就应该是繁复的,而不是单纯的。同时,这首诗又包含了一种主客体互相转化的哲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是主体,“风景”是客体;“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时,“你”又由主体的身份变为了客体,或者说“你”本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只是在不同的的情境、着重点不同而已。
2、《断章》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3、《断章》最容易的读法,一则爱情故事:男主角矜持、含蓄,私心倾慕着一位美丽的女子,却始终不敢表白,只是从远处偷觑,在梦里相寻;而那位女子浑然不知,自己已成为别人眼中的美梦,梦中的珍饰。
4、《断章》是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5、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6、Thebrightmoonadornsyourwindow,
7、别人能使你的生活变得美好
8、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
9、楼上的人,是一个足够痴情的人。他站在楼上,看着桥上的伊人,心为之醉,情为之迷,但,就是不能相见,也无法相见。世上最苦的恋,我想,就应该是这种“你”在“我”的眼中,而“你”却不知“你”在“我”的眼中。
10、“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为何是“你”,而不是“我”?看到这首小诗的时候,我细细地玩味着这个字,总是纠结于作者的称谓所指。细思量后,发现,这个“你”用得真是好。“我”太有局限性了,和诗歌的意境总是隔了一层。而“你”,却是富有亲和力的。
11、正如作者所说,此诗是“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以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由此可见,诗人意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12、这首诗最初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
13、《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14、诗人在谈到诗的节奏时说过:“一行如全用两个以上的三字‘顿’,节奏就急促,一行如全用二字‘顿’,节奏就徐缓,一行如用二字‘顿’相问,节奏就从容。”《断章》主要使用的是二字‘顿’相间的排列法,所以节奏从容,以从容的节奏与刹那间的感想,是此诗的一大特征。
15、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会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16、校园风声鹤唳,怎不让教师步步惊心(随笔)
17、卞之琳的《断章》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该诗写于1935年10月,《断章》全诗只有四句,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审美意蕴。
18、新课标大语文用心做教育千万考生有效提分平台
19、寒门出贵子,需要过三关(随笔)
20、欢迎各位老师及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是自己对于诗人或者本诗的想法以及信息补充,亦或赏析等,我们会在评论的前三名送出新诗的电子版资料,名单会在一周后公布哦,快来留言吧~
21、Whileyouadornanother’sdream.
22、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23、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主要诗集还有《三秋草》《鱼目集》《十年诗草》等。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24、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
25、Thesightseerwatchesyoufromthebalcony
26、卞之琳原受“新月派”的影响,但其很快就走向了现代诗风。其前期诗作,内容多写下层社会生活,并探索宇宙与人生哲理。卞之琳以“我”为主,将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小说化、典型化、非个人化的“戏剧性处境”融汇在一起,并将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重暗示性”和“亲切感”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平淡中出奇”,“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的特殊风格。他的诗显示出一种着意克制感情的自我表现,追求思辨美的“非个性”倾向的特色。在语言上,他则追求在口语基础上实现欧化词汇、句法与中国文言词汇、句法的杂糅。另外,他的诗由于重意象创造而省略联络,因而诗意大多晦涩。记得给好评哟,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互粉呗亲,@火星酒窖,谢谢支持。更多精彩关注微信marscellar。
27、《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但全诗仅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四句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28、《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抒情诗歌,文字简短,意蕴丰富而又朦胧,被称为“民国时期最美情诗”。
29、fromthebalcony.
30、点击上方“吾读有偶”可以订阅或搜索作品哦
31、新诗赏析|卞之琳:一盏灯
32、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33、由瞬心文化、东方联盟影视文化联合出品,杨文、周阳旁白演播的谍战悬疑剧《风筝》,在喜马拉雅上线。
34、新诗赏析|卞之琳:距离的组织
35、《断章》之所以引人注目,正是因为它提供的那种表面上看来是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一旦进入了诗境,读者完全可以从中体验并品味出各自的“意指”。说“装饰”二字写尽了“人生的悲哀”,是一种很深层次的对“互为装饰”这种现象的“虚伪性”入木三分的揭示。
36、只是这种联系常常被我们忽视
37、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38、行行好!别再鱼肉老师
39、世界上许多人和事,貌似彼此独立、无关,犹如”断章”,实际上却构成了一个互有关联、统一不分割的系统,“断章”本身也是相对的,任何一个系统,既是”断章”,又是更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审美而言,或许惟有“断章”的风景,才具有欣赏性,如同断臂维纳斯。
40、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隔江泥衔到你梁上,隔院泉挑到你杯中。海外的奢侈品舶来你胸前,我想要研究交通史。昨夜赋一片轻喟,今朝收两朵微笑。赋一支镜花,收一轮水月,我为你记下流水帐。《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但全诗仅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四句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41、fromthebridge,
42、千万考生语文有效提分平台
43、沉潜在文字中,我竟然主观上想象着,这个“你”,是一位女子,“绝然而独立”有着倾国倾城的容,有着绝俗于世的貌。伊人站在桥上,临风独立,四顾远眺,观赏风景。眼前是湖光山色,是白云苍狗,是花鸟虫鱼,
44、Whenyouwatchthesceneryfromthebridge
45、我的思想游曳在《诫子书》中
46、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
47、《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所作。
48、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49、一节中,一句“你”是事态主体,“风景”是事态的客体;而在第二句中,曾作为客体的“风景”却陡然一转,成为主体的一部分,曾作为主体的“你”却由一句句首的位置转至第二句句末并成为客体。
50、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51、卞之琳也有他暗恋的人,她就是出名的“合肥四姐妹”中最小的张充和。1933年夏季,卞之琳从北大毕业,在秋季的时候,遇到了来北大中文系读书的张充和。张充和的美丽,张充和的蕙质兰心,深深地吸引着诗人,令之迷恋。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张充和好似并不有意卞之琳。对张充和的苦恋,使卞之琳的诗风也发生了转变,从不写情诗的卞之琳,也开始写起了情诗。而《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这一时期,恰是卞之琳爱张充和爱得最深的时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巧合,所以,我痴痴地想着,这首小诗,一定是写给张充和的。
52、我被考试撞了一下“腰”(随笔)
53、每个人都有自己眼中的风景,而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这样的风景,和自然之景的不同,就在于,这种风景是用来欣赏的,而不是用来把玩的。能够撩动人心的风景,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
54、生于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
55、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作于1935年
56、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
57、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58、“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59、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60、《断章卞之琳》《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61、新诗赏析|卞之琳:无题
6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63、赋一支镜花,收一轮水月,我为你记下流水帐。
64、Themoonadornsyourwindow,
65、其实《断章》之所以被命名为“断章”,也是因为它本身就是截取于卞之琳的一首长诗。而它之所以能独立出来作为一首诗,而且还是这么有名的诗歌,意义当然不仅仅只是字面上写的——《断章》是一首集人生哲理和诗歌意境为一体的现代诗歌。
66、《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全诗没有一个生僻的字眼,也没有一句复杂的句式,写得明白如话。字面上是不难懂的。但细细品味,又好像不能全懂,越想越觉得它的含义很多。李健吾认为它是在“装饰”二字上做诗,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其中蕴含着无可奈何的悲哀情怀。诗人本人不同意这种评解,明确地表白“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后李健吾则又说这两种解释,“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答作者》)
67、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
68、“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国”,一朵花,一片叶,一朵云,甚至,一粒尘埃都是一道风景。我们每个人都处于风景之中,而人,更是一道风景。
69、这首诗本出自《断章》,原诗为: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寥寥数字,描绘了一幅十分抽象而又富含哲理的画面,表面意思可理解为:看风景的你,又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风景;你梦中有明月,别人梦中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