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贝句子迷》汇总张岱年共67句精选好句子,如果您对这些张岱年比较喜欢的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给更多句子迷!这67精选好句内容分别是:
1、我认为,中国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的主要内涵有四项基本观念,即是(1)天人合一;(2)以人为本;(3)刚健有为;(4)以和为贵。以下试依次加以诠释。
2、《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初版1958)http://sunchunrong.***.com/viewdiary.1388500html
3、张岱老讲话时间不长,毕竟已是93岁高龄了,他主要是回顾了历代对孔子的态度:批判孔子的时代,过去了,尊奉孔子的时代,也过去了,现在,应该对孔子进行科学的研究。这其实是张岱老的一贯意见。早在1985年,他就公开申明过这个观点。
4、第二是真积力久。《荀子·劝学》中说“真积力久则入”,真积:真心诚意,日积月累。力久:力行而能持久。入:入门,有所成就。这就是说,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应有一种坚定持久的精神,应不辞劳苦地、持续不断地积累所得到的知识,不断地有所前进。
5、由撰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天人简论》五篇论稿组成,行文形式飞扬不拘一格,而说理论证逻辑严谨,自谓“譬如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驰骋独立思考,近乎‘洸洋自恣’”,“可以说是四十年代在哲学园地中一个理论探索者寻求真理的思想记录”。
6、儒家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在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融和。加强民族文化的同化力的积极作用。在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失民心者失天下,已成为长期起作用的客观规律。在历史上,汉族本是由许多民族融和而成的;在近代,汉族又和五十几个少数民族融和而合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内部密切团结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华民族是多元的统一体。中国文化也是多元的统一体。多元的统正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和”的体现。所谓“和”,不是不承认矛盾对立,而是认为应该解决矛盾而达到更高的统一。
7、附人名、书篇名索引。
8、(13)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四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
9、(9)康有为.春秋董氏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这以人为本的思想,后汉思想家仲长统讲得最为鲜明。仲长统说:“所贵乎用天之道者,则指星辰以授民事,顺四时而兴功业,其大略也,吉凶之祥又何取焉?……所取于天道者,谓四时之宜也;所一于人事者,谓治乱之实也。……从此言之,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不其然与?”(《全后汉文》卷八十九)这提出“人事为本”,可以说是儒家“人本”思想最明确的表述。所谓以人为本,不是说人是宇宙之本,而是说人是社会生活之本。
11、张岱年基于新唯物论的董仲舒哲学思想述评
12、张岱年先生研究文化史的时候提出,人,作为生活在这个生命星球上的一个特殊物种,存在着“三大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灵与肉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知过程中,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认知过程中,人类创造了制度文化;在灵与肉的认知过程中,人类创造了精神文化。所谓的“文化”,实际就是“人化”,是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结果。
13、1989年,张岱年对董仲舒的总体认识中的时代痕迹已经基本消失:“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于是开始了中国学术史的经学时代。董仲舒在汉代‘为群儒首’,事实上他的思想是儒家与阴阳家学说的综合。他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却没有继承孟子的‘民为贵’说,而宣扬君权神授;又没有接受荀子‘天人之分’的观点,而鼓吹‘天人相类’‘人副天数’。董仲舒未能从先秦时代已经达到的高度更向前进,在一些问题上却向后退了。”(15)504尽管评价仍然不高,但叙述的话语趋于平实、理性。
14、纵观董仲舒研究史可知,张岱年的董仲舒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民国时期,他率先发掘董子的辩证法思想,更在《大纲》一书中系统呈现其整体思想面貌,进而立足新唯物论的立场加以评析,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虽带有时代烙印,但在有些问题上也不乏值得回顾的见解。
15、①少年时期,亲历民族危机,痛感国耻,对抗战胜利有着殷切期盼;②对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抱有抗战必胜的信念。(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16、2002年11月30日,张岱年(左)等为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成立揭牌
17、少年时就立下了学术救国之志,深入研究古代哲学典籍;②民族危难之时,提出确立勇猛宏毅的哲学以应付危机;③对中国出色的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的认识,坚决不与敌伪合作,保持民族气节。
18、作者李心田,这是一部较出色的儿童片,它以在30年代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年英雄潘冬子为人物中心安排情节,设置矛盾,体现了主人公在d和前辈的教育、帮助下,逐渐成熟起来的过程,将他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刻划得比较突出。
19、追求真理,要做到三个“真”字,即“真情实感”、“真积力久”和“真知灼见”。
20、这是张岱年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概括:“和与中”主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崇德利用”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
21、(12)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
22、第三是思想与生活的关系,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所谓“学”兼知行两个方面,讲究知行合强调知行符合。中国古代的“学”不仅指书本知识,而且指对于道德修养的身体力行。在生活实践中思考问题,提出理论见解,并把自己的理论见解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这也就是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再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23、书跟一般的以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行为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比较起来,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它是一本理论著作。作者把“爱国主义传统”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提出来并作为本书的核心而展开论述,进而把它视为中华民族的“心灵长城”。
24、(答案)A(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阳明先生”即王阳明,其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而天理在人的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选A。考点:陆王心学。点评: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本题还可以这样考查:禅宗语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与此主张类似的古代思想家是(D)A.孔子的仁恕学说B.朱熹的理学C.董仲舒大一统主张D.王守仁的心学
25、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
26、老子亦讲“和”,《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都肯定了“和”的重要。但是老子冲淡了“和”与“同”的区别,既重视“和”,也肯定“同”。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和光同尘”之教把西周以来的和同之辨消除了。
27、张岱(1597年一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官宦世家,早年曾在苏、浙、鲁、皖等历。他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名利。明朝灭亡后,他避居山林,安贫著书。他爱好广泛,于园林、音乐、茶道、收藏等方面无所不精。他是后世公认的明代成就较高的文学家,长于散文,著有《琅鐶文集》、《陶庵梦忆》等。
28、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29、张岱年(20世纪80年代摄于书房)
30、但是,每个人的“三观”又有差异,一般说,世界观的差异不是很大,但是到了人生观这里,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再到了价值观这里,每个人的差异已经很大了,甚至到了不可思议、无法理喻、无法协调的地步。
31、手订铅印本《中国哲学大纲》,书名由张岱年先生亲手题写
32、孟子提出“人和”,他说:“天时不如地得,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大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这所谓人和指人民的团结,人民的团结是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今天仍然必须承认的真理。
33、1935-1936年,张岱年写成五十万字的《中国哲学大纲》,以哲学问题为纲,分别叙述其源流发展,以显出中国哲学的系统条理,其较高的学术品位为学界所公认,至今仍是中国哲学专业的必读书目。
34、明确了治学的目的之后,我们还要正确理解四个方面的关系,即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思想与生活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5、以张先生家藏1953年誊清稿对校修订,附人名、书篇名索引。
36、《青春之歌》正是以"一八"到"一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37、人生理想论是人生论的中心部分,指关于人生较高准则的理论。中国哲人关于人生较高准则的理论可谓丰富、精深。
38、《周易大传》提出:“能止健,大正也。”据高亨考证,“能止健”当作“健能止”,“能”读为而。“健而止”即强健而不妄行,可止则止。《周易大传》认为,强健而不妄行,不走极端,是大正即最合乎中道的品德。《文言》认为,“乾”的品德就是这样。“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乾”的品德是刚健而又不过刚,是最理想的品德。这里所谓“中正”,即孔子所谓“中庸”。刚健而中正,《周易大传》称为“刚中”。《彖传》说:“刚中而应,行险而顺”,用刚健而中正的态度对待险恶,能吉利而无灾祸。
39、出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
40、1963年3月,沈阳军区《前进报》编辑董祖修把一份雷锋日记的完整件随身带到了北京,和总政宣传部的相关人员一起核实雷锋日记。1963年确认了《雷锋日记》的初稿。1963年4月,《雷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41、《大纲》前的董仲舒研究
42、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创新的一个关键。所谓新,就是对于微观世界作更进一步的微观,微而更微;对宏观世界作更进一步的宏观,宏而又宏。我们现在研究哲学,既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时又要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理论。今后我们应积极参加国际性的学术讨论、了解国际学术发展新动向。运用正确的治学方法,通过自己艰苦的劳动,使我们的学术水平居于世界的前列。
43、儒家将就忠君的等级制度,在战国乱世,它是济世的,但是到了大一统的汉朝中期,再次把它提拔成国教,很明显就是统治之术了。当然,相比于法家,它更温和合理,更能收复人心,使得皇权更加稳固
44、《张岱年》天教硕德享清闲,不为征车喜动颜。同治朝征师孝廉方正,分发江苏知县,辞不就。研研一心贞介石,优游册载卧空山。草堂逸老风情远,布褐书生面目还。小子年来思学步,难将尘俗涤胸间。
45、《雷锋日记》是雷锋自1957年开始写的日记合集,(其中记录了雷锋做的所有好事)是在雷锋去世后由《前进报》社等组织整理的。
46、张岱年:我的平生学术宗旨|大家
47、张:没有,我跟一般人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小时候我读私塾,那时要背《三字经》《论语》《孟子》等,我背书很慢,显得很笨。只是有一次,上高二时,老师让写文章,我写了一篇《评韩《(批评韩非),国文老师看后觉得不错,对我很是赞赏。并在班里表扬说:“张岱年的文章够大学三年级的水平了。”并把它推荐刊登在了《师大附中月刊》上。我的父母从小教育我要做个好人,奋发向上,勉励我“人贵自立、民生在勤”。小时候我很少玩耍,别人都下棋打闹,我连棋都不喜欢下,只喜欢读书和思考。我的一生都是这样,只喜欢读书和思考,别无他好,只觉得唯有读书思考是最快乐的事。
48、何谓精神?精神即是思维运动发展的的内在动力。中国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当然,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思想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领会,对于众多人民起了熏陶作用。二是具有进步、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
49、中国文化丰富多彩,中国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人伦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系。关于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这三点,留到下章再做阐述,这里只讨论作为总纲的“刚健有为”思想。
50、B试题分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是指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兴经济发展力量的发展要求,由于这种经济力量本身的弱小,尚不足以完全推翻封建的生产方式,反映在思想层面上就是这些思想家们尚不能提出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案,而只能倡导改革封建制度中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所以B项符合题意。
51、述与作的统一即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墨子则主张述而且作。在这个问题上,墨子是正确的。文化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对于前人已经发现的真理,必须加以继承。不了解前人已经达到的成就,也是一种盲目性。学亦称为学问,这个“问”字有重要意义,治学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称为真学问。如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有所创新。创新即是提出新的观点,具有新的发现。宇宙万象复杂繁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无穷的,因而常有新的现象涌现出来。研究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这是学术创新之路。创新是学术发展的关键。
52、本书内容原为张岱年先生1979年为北大哲学系研究生讲授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课程讲义,而后扩充整理成书,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此后多次再版。此次出版,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全集》所收为工作本,并以中华书局本对校,订正历次排印中出现的文字标点讹误,核对引文,统一体例。新编人名、书篇名索引,以供读者查找之便。
53、“刚健有为”的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周易大传》已见成熟。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是一个系统,其纲领“刚健有为”思想也自成系统。
54、人的“三观”的概念最早出自北大学者张岱年先生。
55、1946年于清华任教时的张岱年
56、人生论是中国哲学的中心部分,上文已示,张岱年析之为天人关系论、人性论、人生理想论和人生问题论。
57、问:那您想清楚了吗?思考的结果如何?
58、张岱年(1909年–2004年),曾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献县人。中国现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先生于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
59、周易:周易注疏(王弼、孔颖达)周易程氏传(程颐)周易集解(李鼎祚)周易本义(朱熹)周易述(惠栋)周易姚氏学(姚配中)周易费氏学(马其昶)周易古经新注(高亨)周易古经通说(高亨)公孙龙子:公孙龙子论(陈澧)公孙龙子形名发微(谭戒甫)公孙龙子集解(陈柱)公孙龙子译注(庞朴)孙子兵法:孙子十家注孙子兵法新注荀子:荀子集解(王先谦)荀子简释(梁启雄)荀子选注韩非子:韩非子集释(陈奇猷)韩非子浅解(梁启雄)贾谊:贾谊集董仲舒:春秋繁露注(凌曙)春秋繁露义证(苏舆)王充:论衡集解(刘盼遂)论衡校释(黄晖)论衡选注南北朝:世说新语弘明集韩愈:昌黎集柳宗元:河东集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张载:正蒙横渠易説程颢程颐:程氏遗书朱熹:朱子语类朱文公集朱子全书
60、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宣扬“刚健自强”,道家则崇尚“以柔克刚”,这构成中国文化思想的两个方面。儒家学说的影响还是大于道家的的影响,在文化思想中长期占有主导的地位。刚健自强的思想可以说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周易大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言,在历史上,对于知识分子和众多人民,确实起了激励鼓舞的积极作用。
61、张岱年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62、首先是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正是学与思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知识多了,必然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意见、观点,到底哪些对、哪些错呢?这就需要思考,要通过自己的思索,辨明是非,加以抉择。学而不思,不会有心得;但是,如果只是思而不学,那也会失之于偏谬。学与思,二者实不可偏废。
63、《天人五论》是张岱年先生于1942至1948年间撰写的哲学理论著作,包括《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品德论》、《天人简论》五篇。其中,《哲学思维论》论述哲学的性质、哲学命题的意义以及辩证法的基本原则,《知实论》从感觉经验推证客观世界的实在性,《事理论》论述事物与规律的关系,《品德论》论述价值的标准与道德理想的基本准则,《天人简论》则综论人与自然的关系。该书是张先生重要学术代表著作之标志着其“综合创新”的“新唯物论”哲学理论体系正式形成,也是张先生自己所钟爱的“驰骋独立思考”、“探索真理与至善”之作。
64、首部系统阐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专著,讨论了哲学的性质、哲学史的范围、哲学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哲学思想的理论分析方法、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整理史料的方法等各方面,其中关于整理史料方面论述尤为详细,并附有张先生关于中国哲学史学习研究方法的若干文章。书中提出了一些基本而可行的研究方法,对今日进行中国哲学史的学习研究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65、在今天看来,所谓士节即坚持自己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包括人格独立意识与社会责任心,乃是人格独立意识与社会责任心的统一。一方面要坚持的独立人格,不随风摇摆,不屈服于权势;另一方面更有社会责任心,不忘记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义务。社会责任心的最重要的内容即爱国意识。所谓气节的最主要的内容即是民族气节。民族独立是个人的人格独立的重要条件。亡国之民是不可能具有独立人格的。中国自古以来,众多的志士仁人为了保卫民族主权而从事艰苦卓绝的斗争,其崇高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66、张岱年认为,董仲舒讨论了人生的三个问题,包括义与利、自然与人为以及情的问题。
67、以上举了许多例子,都是要说明,研究哲学,必须兼学一门具体科学。除自然科学以外,兼学历史亦可。哲学史也是一门具体科学。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就既是哲学家,又是哲学史家。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过去有四种学术的说法,即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和经世之学。这四学都是互相联系的,互相沟通的。过去许多学者天文历算皆通,所以有较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