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叔本华和尼采为何歧视女性
1、当时黑格尔可是哲学界的大佬级人物,说一是一说二是说叫你往东走你可不敢往西走的那种,他认为哲学到他这里就算结束了,德国哲学也就从康德,继费希特、谢林在黑格尔这里得到了升华——实体的运动过程乃是它的自我运动,世界就是精神的外化和自我展开。
2、话说叔本华小的时候,宠命优渥、家庭富足,他爹老叔本华是个精明的商人,给他留了很多遗产,他妈约翰娜·叔本华比他爸小20岁,是个浪漫主义女作家,你想想,他爸妈差着20岁的代沟都快能加一个尼采进去了,肯定没有啥共同话题,所以小的时候叔本华他爹就在外面拼命挣钱,他妈就在外面花天酒地,叔本华呢就被扔在婴儿车上整天对着镜子说话,也许就是整天看着镜里镜外的自己,叔本华也分不清楚这俩到底哪个是的自己了,所以才会怀疑这世界是不是真的。(叔本华和尼采为何歧视女性)。
3、判断人生成功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传宗接代”,“儿孙绕膝”。如果你是一个人,就会自动脑补一出“孤苦伶仃”“令人同情”的人生惨剧……
4、 叔本华与尼采的思想,都曾对王国维和鲁迅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两人在对待这种外来思想学说的态度上却有着很大不同,这也是两人的人生路向发生重大分歧的重要原因。王国维由于过分倚重、认同叔本华和尼采的思想,让自己的脑袋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从而走向了虚无。鲁迅从中国的现实问题出发,对外来思想在借鉴的基础上予以更新,为我所用,“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从个人的小天地里走出,在与更众多民众的实践结合中,走向了一种更高的创新和升华。
5、叔本华:代表作品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附录与补遗》等。
6、“萨莉·鲁尼有着看似平淡,实则细腻敏锐的笔触,她很好地捕捉到当下年轻人面对身处其中的世界的情绪和心理体验,小说最能打动我的是主人公在相互的爱恋和伤害中一点点处理自我和对方的关系,以艰难的方式找到在成人世界自洽的方式。”
7、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中国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要“立人”,必须“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这些论述中明显可以看出叔本华与尼采思想的影响,所以鲁迅以热情洋溢的文字介绍他们也就不足为奇:“至勖宾霍尔(A.Schopenhauer),则自既以兀傲刚愎有名,言行奇觚,为世希有;又见夫盲瞽鄙倍之众,充塞两间,乃视之与至劣之动物并等,愈益主我扬己而尊天才也。”“若夫尼佉,斯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矣,希望所寄,惟在大士天才;而以愚民为本位,则恶之不殊蛇蝎。意盖谓治任多数,则社会元气,一旦可隳,不若用庸众为牺牲,以冀一二天才之出世,递天才出而社会之活动亦以萌,即所谓超人之说,尝赞叹欧洲之思想界者也。”这与王国维对二人的评价几乎如出一辙:“叔本华与尼采,所谓旷世之天才非欤?二人者,知力之伟大相似,意志之强烈相似。以极强烈之意志,而辅以极伟大之知力,其高掌远蹠于精神界,固秦皇、汉武之所北面,而成吉思汗、拿破仑之所望而却走者也。”
8、在这里,我要特别声明一下:这里说的人品是指道德上有争议的行为,而不是人神共愤的恶行、劣迹甚至是犯罪)。
9、关于叔本华,若问还有什么可以说的?那就是他对妇女的轻视了——这一点,尼采也和他一致。 (尼采)尼采,1844-1900。他大学时期,以研究古典和语言学显露才华。1869年还没取得学位,巴泽尔大学就提出给他一个语言学教授职位,他遂即接受。后因健康状况不佳,1879年不得不退职。1888年精神失常,直到去世。 尼采的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1872);《扎拉图斯拉如是说》 (1883以后);《善恶的彼岸》(1886);《道德的世系》(1887)。以及由他人汇编的书信集(1900以后)。
10、《论女人》一文,见《叔本华论说文集》,范进、柯锦华、秦典华、孟庆时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引用的译文根据其他版本做了适当调整。韦启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版的《叔本华·附录和补遗(第2卷)》也收录了《论女人》一文,不过同一出版社同一译者的选本《叔本华思想随笔》中没有收录。
11、叔本华终生未婚,与母亲(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关系一直不好,最后闹到决裂,但将贬低女性归因于他的个人生活,显然太过简单。
12、进一步说,这个题目,还可能是个伪命题——好像没听说什么时候有过专业机构的统计,能够证明“许多”大哲学家拒绝结婚——统计学意义上的“许多”,似乎缺乏足够的根据。
13、“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14、译文君A:所以,你就算买了两次,还是忘了自己已经买过这本书了,对吧?我看是打算去某鱼上再买第三次!(╯‵□′)╯︵┻━┻
15、都是德国人6都是男人7本华可能因为母亲的原因,尼采是自身恋爱经验原因,对女性都有歧视和贬低的嫌疑。
16、叔本华父亲去世后,给他留下了一笔不菲的财产,他本人也比较善于理财、不乱挥霍,因此,一辈子生活无忧,不必为钱财发愁,可以完全沉浸到哲学的世界中去。
17、尼采最受人关注的是两点,“上帝死了”和“超人学说”。“上帝死了”这种说法对于西方来说是震撼的,或许比中国人反孔子还严重,也或许相当于中国人喊出“祖宗都是王八蛋”这样的话,它的核心在于反传统的伦理,打破束缚。对于西方史不很了解的我,直观感觉,他的作用或许是接力马丁路德的,进一步把人从上帝那里解放。
18、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
19、尼采:肯定人的欲望,认为欲望与怒火都是显性的情绪表达;认为人生的本质是强力意志;永恒是不断显现强力意志的生命力。
20、一年后,两人都来到都柏林的圣三一大学念书,在派对中重逢。此时的玛丽安活跃于大学社交圈,康奈尔则成了边缘人,腼腆而缺乏自信。大学数年中,两人各自与他人交往,但似乎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磁力,将两人彼此拉近。他们如同“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为了腾出空间而长得歪歪扭扭,形成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姿态”。最后在她走向自毁、而他往别处寻找生活的意义之际,他们究竟该如何拯救彼此?人怎样才能改变另一个人,人如何才能说出内心感受让别人真切感知?
21、刘小枫的陈述是这样的:尼采年轻的时候,与自己的好友保尔?勒埃同时爱上了莎乐美。而莎乐美是一个天生喜欢征服男人而不喜欢被男人征服的女人。(“天生就懂得什么叫做女人的女人”刘小枫如是说)为了在两个喜欢她的男人之间保持平衡,莎乐美提出了一种“社群主义式的共同友谊论”,希望两个男人都能在她的身边。尼采听说后,高兴的昏了头,就兴冲冲的提议三人一起去照像馆照相。当时的照相馆是很时髦的行业,正好有一辆马车的道具。于是两个男人一致同意莎乐美灵机一动的提议,摆出了这样的一种姿势:俩人扮成两匹马一起拉这辆车,而莎乐美站在车上,手里拿着一根鞭子,作驱赶两匹男马状。当然,后来这张照片流传了下来,刘小枫就信誓旦旦的说见过了这张照片。当然,重要的不是见过照片,而是它反映出来的事实改变了我们的习以为常的想法。刘小枫就是这样表示的:“照片中莎乐美手上高高扬起的鞭子令我恍然大悟,尼采那句格言的真正意思刚好相反:提醒男人去女人那里带上鞭子,不是为了抽打女人,而是为了让女人抽打自己。”
22、尼采则继承叔本华观点并与他自身的精神疾病有一定关系。
23、空间丧失了地理上的方位,时间懒散地化为一缕幽香;
24、他的这个理论,和他所表现的悲观论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这是两个并行的“系统”。
25、尼采视女性为男性的玩物,叔本华则认为女性的工作就是生育和养育,甚至把她们看成是红颜祸水。还好他们没活在现代,否则一定被喷死。
26、为什么叔本华会对女性有如此深的成见?这跟他自己的经历有关。
27、叔本华对后世影响更大的,是他的意志至上学说。他认为,意志第意志比知识重要。
28、译文君B:你听我解释啊!这两本书我在某东、某当都加了购物车。在某东买了之后,某当又开始满减,我一时兴奋,忘记了自己已经买过这本书,于是……又买了一遍。
29、柏拉图说,我们其实都是生活在一个洞穴里,身上绑着手镣脚镣,始终保持向前看的方式而且不能回头,瞅着眼前墙壁上的动静(我估计要真是这样的话可能希腊人很多腰椎间盘突出的,在电脑前码这篇文字的我现在已经腰酸背痛腿抽筋了),在这些人背后有一个矮墙,矮墙后面有一团火,有些人站在火堆和矮墙之间操持着各种假人啊,假兽啊,让它们做出各种动作,影子就投射在了墙壁上,然后你看到这些就以为这些是的。然后柏拉图告诉你,只有睁开了锁链你才能知道,原来你曾经面对的全是假象,你身后的那些才是的。Bulabulabula当然还有更详细的介绍了,我只是简单讲一个过程。
30、其实,男尊女卑是父权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跨越东西方,历经数千载。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在《论女人》中叔本华多次称许古代人、东方人的女性观,还援引亚里士多德、卢梭、拜伦等人的观点。深受叔本华“唯意志论”影响的尼采,曾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写道:“到女人那里去,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两人的女性观也是一脉相承。
31、尼采这辈子深受女人的折磨。在家庭里,他不喜欢自己的母亲,更厌恶自己强势的妹妹。
32、最露骨的是:“你要走向女人那里去吗?请准备好你的鞭子!”
33、男人间的自然情感仅仅是漠不关心的冷淡罢了,女人间则往往充满了敌意。
34、我们经常说“寒门出贵子”,有意思的是在西方,大部分有名的哲学家不是富二代就是官二代,你像伊壁鸠鲁啊,霍尔巴赫啊,罗素啊,维特根斯坦啊都是名门望族、坐拥众多家产,不过叔本华可算是土豪中的老大哥了,一辈子不用工作安安静静搞哲学,这说明什么道理?吃饱了撑的采取搞哲学,平常人饭都吃不饱光顾着挣钱谁去搞哲学。记得前几天周玄毅说过一句话:幸福的最终归宿,一定是做个哲学家,只是在这个过程里,要尽可能变得有钱。周老师这句话可算是道出了人生真谛啊,我有时候自嘲说“踏上了哲学这条路,我就跟‘钱’无缘了”,想来恐怖,还要努力挣钱养家糊口哄媳妇——咳咳,什么媳妇,你看人家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维特根斯坦、福柯结婚了吗?他们都不着急你着啥急?(小声BB,媳妇重要媳妇重要)。好了,把我从美梦中拉回单身狗的现实,不过人家叔本华跟尼采一样也一辈子没结婚,更巧的是,叔本华跟尼采一样,对女性也有着深深的歧视,这可能跟小叔叔童年受过的创伤有关系,自从他妈把他推下楼梯后就对女人有了深深的仇恨。
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zz经济学分析
36、叔本华虽然是德国人,但因为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因此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你会觉得哇塞好厉害,其实吧,在西方学一门外语就跟你学一门方言差不多,语法结构啊语系啊都很相近,学起来都不是很难,不过一个人掌握这样多语言就比较厉害了,吓得我赶紧去翻了翻单词表看看还记得住几个单词,英语都渣到爆咱就不奢求什么二外三外了。
37、 师生关系与门派师承,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学术发展进程中,一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时至近代,当传统师生关系延伸为与西方“精神导师”发生关联,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使命使得中国学者在接受他们的影响时,会采取各自不同的路径。尼采和叔本华以其在哲学上的卓越成就,影响了一代中国学人。身处文化转型期的王国维和鲁迅,对这两位哲人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拿来主义”策略,分别实现着对于传统文化的再造和更新。
38、罗素说的很直白,这种哲学属于“恬不知耻”一类——站在极少数人一边,主张奴役大多数人。不能被其有些文人的“忧郁情怀”,或者有某些看似深刻的警句,而忽略了把他俩放到历史大环境中去权衡。
39、都比较感性都没有很逻辑很严谨的论述他们的哲学观点。
40、如果还有,可以举出康德。这是个特例——康老先生,真的一表人材,可又真的属于那种嗜书如命的夫子。把他归入德国哲学家,其实不很准确,他出生并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现在属于俄罗斯,叫加里宁格勒,旧称柯尼斯堡。康德一生,也没出过这个地方。按传记作家的说法,他后来甚至连执教的大学校园也没出过。也是据说,他的学生看他永远沉溺于书斋和教室,把终身大事搁在一边,便找了个女人塞进老师的寝室。第二天,只见康老先生一直不停地摇头叹气,说,哎,一套杂乱无章的程序,毫无逻辑可言。再次说明,这只是据说。 (加里宁格勒或柯尼斯堡)
41、这个和有一些人问的另一个问题有些相似——为什么民国时期出了那么多大师?——多少有些话里有话。
42、但是叔本华也不是从事了一辈子哲学,一开始人家是正了八经的哥廷根大学医学生,不过后来不知道是对人体不感兴趣了还是啥原因跳槽来了哲学,哲学界他最欣赏两个人,一是柏拉图,二是康德,他称柏拉图为神明般的,康德为奇迹般的,从他的哲学特色中也能看出柏拉图理念论的流露。他当时在校期间通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这本书较为复杂就不做叙述,不过之中流露出的悲观主义色彩被后来歌德注意到,他告诫叔本华: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43、讲完了叔本华的“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我们再来看看小叔叔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44、在马克思这里,如果,除去了“精神”的概念,把“精神”的概念框定在人身上,那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可以这样表述:世界的本质,是在社会权力的运动发展中,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或许我理解有偏差,实际马克思并没有系统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在他的著作中,他一开始是直接站在费尔巴哈的立场上,仿佛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已经完成,而接下来马克思的精力主要在《资本论》,可以理解,或许在马克思看来,务虚的哲学并没有务实社会实践重要,在细枝末节上精进费尔巴哈不如彻底剖析zz经济来得更实际。
45、叔本华有一本书叫《人生的智慧》,我没有看过,不过这个名字真的让我好奇,他这样一个对人生持悲观态度的人竟然会写这样的主题。
46、因为身体很差,尼采不得不依赖母亲和妹妹的照顾,他很反感母亲和妹妹利用他的名声去谋利,却又无可奈何。
47、在与三位莫衷一是、尽情表演的夫人还原追忆被亡者带走和掩盖的各种真相的日子里,女主人公与大丹犬开始相互接纳相互保护。两者间逐渐萌生出的默契与爱意成了对信念、对友谊较好的注解,令女主人公自己也获重生。
48、叔本华认为,是母亲轻浮的生活方式害死了父亲,从此与母亲的关系特别恶劣。
49、2020年,译文社推出了300多种新书,就算是译文忠实读者,恐怕也只能读完其中一小部分吧?
50、而他妹妹却故意给发了疯的尼采穿上白色的袍子,打扮成神话传说里先知一样的展览品。
51、叔本华出身富裕家庭,父亲海因里希是银行家,母亲约翰娜是市议员之女(热爱文学,后来成为小说家),约翰娜十九岁时嫁给当时三十八岁的海因里希,两人相差十九年,可以想见,她生下叔本华时应该还相当年轻。海因里希独断又暴躁,对家庭有强烈控制欲,他要求自己妻子过离群索居的生活,又要求叔本华继承他的衣钵,从商。
52、后人说,尼采在许多地方都胜过了叔本华。一方面,尼采学说的前后一贯、条理分明上,明显胜过叔本华。另一方面,在尼采那里,意志不但在形而上学中居一位,在伦理中也居一位——他也超越了叔本华。
53、根据威廉?魏施德《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一书提供的资料,尼采在很年轻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那以后,他的生命中只有几个女人伴随他:祖母、母亲、姑姑和他仅有的妹妹。但尽管如此,尼采对女性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恐惧和羞怯。据说,有一次,由于仆人带错了路,他闯进了一家妓院。等尼采弄清状况后,马上二话不说就逃之夭夭了。逃就逃了吧,最奇怪的是临行前还给感到莫明其妙的漂亮小姐们弹奏了一曲。还有一次旅行的时候,尼采结识了一位年轻女子,并向她修书求婚,但却是就要动身离去的时候才写的。信写的心慌意乱的,让那位小姐感觉到更莫明其妙,结果当然是不了了之。从这些和女人交往的经历看尼采,他似乎缺乏一种健康成熟的心理习惯与女人交往。对他来说,和女人交往似乎很能吸引他,但同时也让他产生了一种陷入罪恶的与肉欲相关的深渊中的感觉。他很想沉浸其中不可自拔,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抗拒女性的散发出的魅力。这种欲拒还迎的矛盾心态,导致他的心理成长中的对女性认识的畸形。他显然认为女人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就是魔鬼。等尼采后来接触到莎乐美的时候,他深深的被她吸引了。但是后来莎乐美的拒绝终于让他彻底转变了对女人的看法:女人是有着天使面孔的魔鬼。他的一生除了与他的妹妹相伴,再无女人闯入他的生活。
54、但是叔本华可不信他这一套,认为黑老二这是“狗屁哲学,江湖骗子,坑蒙拐骗”。不巧的是叔本华当时也在柏林大学教学,就想跟黑格尔斗法,非得把自己的课程跟黑格尔排在同一时间段,“小样,瞧好吧你,你那套不管用”,可一上课傻眼了,妈耶,教室里三三两两的人,人家隔壁黑老二的教室满满当当,连走廊上、窗台上、暖气片上都坐满了人,从此叔本华更生气了,骂的更凶了,更是理直气壮地碎碎念“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55、“倘若没有女性,我们的童年将孤独无依,我们的中年将毫无生趣,我们的晚年将缺少慰藉。”
56、真没想到,都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来临了,很多网友的思想境界还停在100多年前的大清:似乎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无论你事业多辉煌,不结婚,不生子,就是你人生较大的失败,哪怕你拿了国家较高荣誉“金话筒奖”,哪怕你的舞蹈享誉中外,在部分清朝的“遗老遗少”眼中,就是“晚景凄凉”。
57、换句话说,在尼采看来,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用。比如,因果律可以不存在,但是没了因果律,我们就没法生活,那就当作有因果律吧。
58、强调“意志”,是19世纪和20世纪许多哲学的特征,这是从叔本华开始的。比如尼采、柏格森、詹姆斯和杜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