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的简介及个人资料
1、我们阅读一本书、一篇作品,理解它、欣赏它,书到底有哪几个因素?先看作家创作一部作品,他希望能够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意识,他也希望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尽可能地反映自己的思想、意识及内心感受。换句话说,作家有一种欲望——支配、控制自己作品的欲望,这个作品是我写出来的,就像我的儿子一样,这是作家对自己写的作品的期待或者欲望。而作家对读者也有期待或者预期,作家希望读者能够正确的读出自己的意图,共享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意识。
2、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很难理解在一个良好环境下长大,又是西北大学文学副教授的人为何会写这种诗。
3、作者通过与巴金交往闲谈的若干事,让我们看到一个生活中的巴金。巴金爱书、痴书,喜欢买书,收藏书,但又不占有书,他把自家的多年藏书捐献出去,以造福更多人;他关心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携新人,倡导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出谋划策、贡献力量。通过对巴金写书、编书详情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心国家,热爱祖国,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一个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伟大作家。文章最后还收录了些巴金的书信原稿,让我们有幸能够更加直观地走进巴金这个伟大作家的世界!
4、惠雁冰2007年发表的《意识形态粉饰下的平庸—巴金随想录>》,这篇文章也算是彻头彻尾的《随想录》批判。但是,他在这里披露的还是他自己的文学观念,这个和巴金其人、《随想录》没有关系。他要巴金强化文学对生活的干预力度,甚至要巴金扩张历史本身的内涵,他还不允许作者叙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也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个人化的表述。作者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的无理的责问,根本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5、我写《新生》,一共写了两遍。一稿是在一九三一年八月写完的。我九月里把稿子送到小说月报社去,后来见到一九三二年一月号《小说月报》的“目录预告”,知道我的小说在这期《月报》上开始连载。我听见一位朋友说杂志已经印好,在装订中,却没有想到“一•二八”的炮声一响,闸北商务印书馆的厂房全给日本侵略军的炮火和炸弹毁得一干二净。当天的号外上就刊出这样的消息:纸灰飞满了闸北的天空。我看见不少人遭受了家破人亡的灾祸,仍然勇敢地站起来跟侵略者作斗争,我不会为自己这本小说感到痛惜。我说,我的精力是侵略者的炸弹毁灭不了的,我要把《新生》重写出来。
6、冰心耐心开导:“巴金老弟:……你已经闯出来了,为什么还总是忧郁?我想这也与萧珊早逝有关,人最怕的是孤独,我以为你应该多接近年轻人,我和你的身世不同,从小就在融乐的家庭空气之中,就学时也一帆风顺,老了仍有许多年轻朋友。……愿你快乐!”
7、上海铁路博物馆于1909年建成、具有英式古典建筑风格的沪宁铁路上海站(老北站)的原样,在其原址上建设,于2004年8月上海铁路局建局55周年之际建成开放。
8、对于刚才介绍的文章,用严厉的调子一一进行反驳的,就是巴金研究界的前辈,陈丹晨先生。他认为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风马牛不相及的故意刁难。我觉得陈先生的观点还是比较公允的。陈先生的反驳虽然冷静、客观,富有说服力,但这个说服力从哪里来的?因为陈丹晨先生到底是一个过来人,经历过荒诞和残酷的年代,不仅如此,还经历过之后风雨变换的年代,深刻地体会到《随想录》批判对象的可怕,这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阅读《随想录》的时候,应该留意到这个问题的所在。我认为陈先生还重视《随想录》的内容,看重写什么、说什么,而相对轻视怎么写、怎么说,换句话说,他还是看重事实的重量。
9、巴金,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29年起开始发表小说,三四十年以长篇小说《家》和《寒夜》而名声鹊起,建国以后著有小说散文集《英雄的故事》、《新声集》,散文集《随想录》等。
10、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11、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学”,就在于这一点,妙在实与不实,虚与不虚之间。我们太拘泥于文学作品的事实性、实在性、意义,过于计较文学作品的性、现实的反映程度,这样的态度,反而把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可能性变得狭窄。
12、内容梗概: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13、巴金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彻底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14、1929年,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15、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16、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17、王朔作品的价值是:他的作品改变了以往居高临下的说教般的文风,而是俯身看众生,平等对话,而不是说教,以教育别人的口吻写小说,会越来越没市场。假大空,读着不买账。
18、1921年4月1日,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19、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出动海军陆战队向闸北的宝山路、吴淞路进行烧杀掳掠,这里成了一片火海。所以,我顺着宝山路一路走去,已难以捕捉到一丝历史的痕迹,不要说当年的石库门,连当时被称为中国规模较大的图书馆的东方图书馆的遗址也遍寻无着了。我饶有兴趣地弯进了横浜路,穿过多伦路,不一会,便走到了四川路上的横浜桥了。这段路,巴金在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交替时期是常走到 。那时,他正步入一次文学创作的高潮期,仅在一九三〇年下半年就一气创作出了十二个短篇小说,写累了就独步在横浜路上边构思,边散步。
20、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考研复习签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