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卜力工作室推出的所有动漫形象中,龙猫无疑最受孩子们喜爱,坐落在日本东京郊外的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入口处就是一对大龙猫,来游玩的孩子们也会欢呼美术馆为「龙猫的家」。
2021年初,时值宫崎骏八十岁生日之际,经吉卜力工作室授权,《龙猫》全彩绘本在中国大陆出版上市,这是中国引进的吉卜力官方较好简体中文版作品。
龙猫作者:[日]宫崎骏译者:赵玉皎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为宫崎骏影迷,请来导演兰波撰文为我们追溯宫崎骏作品背后的人文因素与环境影响,在2021年当下重读宫崎骏,别有况味。
1985年,在我刚刚懵懂人事的时候,一部漂洋过海引进的动画片让我沉溺其中,欲罢不能。
主人公马可寻母路上遇到的奇人异事和瑰丽自然风光,他的勇敢坚韧,尤其肩上那只善解人意的小白猴梅蒂欧,至今萦绕心中,可以说是我对动漫认识和热爱的启蒙课。
这部动画片,便是高畑勋和宫崎骏在1974年联合制作的长篇电视动画片《三千里寻母记》(母をたずねて三千里)。
《三千里寻母记》的导演署名虽是高畑勋,但因其改编于意大利儿童文学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的短短一章,为了顺应改成长篇动画的需要,增加了很多原创情节和场景。
由于动漫创作的特殊性,创作者往往在完成故事梗概后,就要构筑叙事展开需要的空间和风格设定,专业术语概括之为画面和场面设计,负责《三千里寻母记》这一工作的,就是年方32岁的宫崎骏。
年轻时的宫崎骏与高畑勋
在我看来,日后在宫崎骏独自担纲作品里凸显的风格,《三千里寻母记》已经初现端倪:
家和故乡(日本传统文化)在身后,并不断回望;
梦想与挑战(西化的现代精神)在眼前,并不断追逐,所有这些有关「我们要向何处去」的童话,苦恼和忧虑是其永恒的驱动力,并形成不断回文的隐喻式迷宫。
这就是宫崎骏隐藏在其少年心性和奇幻瑰丽风格下的矛盾心情,他一生辗转在此母题之下,至今不得化解。
只是,从最开始的《风之谷》体现出的迷茫到《起风了》一次敞开胸襟,直言不讳这一矛盾。
从这一切入点来说,宫崎骏的真面目并不是一个大众所熟知的儿童动画大师,虽然他的受众最广面还是少年儿童和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们,但他以此为基点的作画并不是为了满足其受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是在现实束缚深重的日本,动漫是其较好的载体,其次,是纾解自己困惑和不安的较好工具。
简单概之,尽管宫崎骏和高畑勋亦师亦友亦拍档,尽管两人彼此为心目中的对手终生较量,尽管两人有着共同的基调——永不服输的斗志和善于汲取外国文化精华外,创作理念却是背道而驰。
高畑勋终身带着日本人自身的审美体验和传统意识,他是为了日本的国民和挑战更多的动画展现形式创作动漫的,《岁月的童话》和《我的邻居山田君》这两部事关「国民回忆」的作品就不说了,到了《辉夜姬物语》,甚至用水墨画去展现日本传统文化源头的风采,「回归传统」和「日本人」这一族群是其创作的中心目的。
所以,哪怕宫崎骏声名更隆,长年支持吉卜力的日本电视台氏家齐一郎会长却说:「希望临死前能再看一部高畑先生的电影。」(铃木敏夫《吉卜力的伙伴们:我是这样卖宫崎骏、高畑勋电影的》)
宫崎骏则更具「现代性」,他是为解答自我的困惑及其带来的矛盾心情而创作的,而困惑的来源则是不同文明体系(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碰撞带来的痛苦,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辨,这一切,都要从他的成长经历回溯。
宫崎骏诞生的1941年,正是日本掀起的「太平洋战争」的那一年。
在宫崎骏尚未满一周岁时,日本的军国主义者悍然发动了「珍珠港事变」,从而将这个国家带向了更深重的战争泥淖中。
中途岛海战之后,美国海军逐渐掌握了制空权,进而开展了对日本本土的不间断轰炸。
1945年的3月10日、5月25日美军对东京的两次轰炸,给宫崎骏造成一生都难以愈合的噩梦,东京城区的毁灭景象让童年的宫崎骏产生了这样的疑惑:
「那样美丽的飞机,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此可怕的摧毁。」
同时,因为自家工厂生产飞机零件,所以他天生对线条优美的飞机造型爱不释手,但日本濒临战败时的疯狂——让神风敢死队员们乘坐零式战机去进行自杀式攻击,人机坠亡,犹如飘零的樱花。
这一意象又让他对美的脆弱性感到忧伤,这一矛盾心情,美的脆弱和毁灭之二重属性,日后永久地在他的电影里反复播映,永久咏唱。
在宫崎骏成名后的笔触下,飞机可以是利维坦一样的庞然大物,为强者们拥有,轰炸着手无寸铁的弱小生灵;
也可以是红猪驾驭的轻灵飞机,娜乌西卡的滑翔双翼,堀越二郎的折翼模型,挑战着天空和强权,声张着自己的梦想。
这一「二律背反」的矛盾性不仅仅体现在他对飞机和天空的执念中,更是体现其在「天空和大地」的态度上。
二战结束后的日本,在1950年代开始迎来复苏,而之前工业文明侵蚀不到的日本内陆农村亦因为经济即将腾飞而迎来改天换地的变化,宫崎骏的少年到青年时期成长在这个年代,看似平和安宁中却潜伏着一股激流,也是他一生中萦绕不去的另一印象,即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这一「恶性肿瘤」开始侵蚀到普通日本人的日常生活。
战后的日本
1956年,日本水俣湾发现的怪病震动了日本社会,此时的宫崎骏15岁,和《龙猫》里的女主草壁月几乎一般大。
正值青春期的他对于日本社会充满厌恶感,这首先来自于二战日本侵略行径带来的负罪感;
其次,又对战败后的日本充满「软骨头」的憎恶,这种羞耻感和憎恶与少年快速成长,纠结族群身份认同的心境结合起来,一直郁结不能排遣,急于寻找某个平衡点。
所幸,后来他的确找到了,那就是「照叶树林文化」,直到此时,他才算跟日本达成某种程度上的和解。
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宫崎骏来说,「照叶树林文化」才是日本的象征,「如果风土遭到了破坏,那么我就会失去与日本人这种自我认知的最后一层联系」。(宫崎骏《出发点(1979—1996)》)
而日本战后因多方位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又让他的「身份认同危机」上升到他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同样,这一思辨同样充斥着他的忧伤和矛盾。
从《风之谷》的腐海到《龙猫》里的大樟树,自然在宫崎骏心中始终是人类依赖的良善所在,不管工业文明如何腾飞,不管人类已经如何翱翔在天空,但大地和其养育的森林,才是人类能够起飞的前提,才能消解人类的罪孽,但人类要腾飞,改造自然又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和前提,是以,两者如何和谐共存成了宫崎骏创作中的头等大事。
一方面,宫崎骏承认人类暴虐的一面,比如《风之谷》里的「火之七日」隐喻着冷战核威胁的后果,人类发动的核大战完全摧毁了自然环境,森林逼迫着人类交出土地,用腐海净化着人类污染的一切;
另一方面,宫崎骏又同情生活因资源不足困顿的人类,如《天空之城》里地下的矿工,对自然也有无情的一面亦有刻画,但关键在于,首先,人要学会尊重自然,才会有两者共存的机会,否则,一味征伐,只会换来自然的反噬。
因此,《龙猫》的横空问世则是宫崎骏长久对「照叶树林文化」的长久吸纳和思考才创作出的作品,放弃了他之前最为擅长的大场面描绘,也没考虑迎合票房,打造成另一个少年冒险故事,甚至,连爱情戏也省略掉,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小品式的温情奇想故事,可谓创作动机最纯粹,比较具有平和意味的,但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
1980年代的日本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工薪族和中低层的日本民众在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极大物质富足时,种种社会问题却随着工业化进程浮上水面,高强度的工作让整个社会疲惫不堪。
宫崎骏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并化为笔下的龙猫,为1980年代的结尾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整个日本社会,无论童叟,都面带笑意地坐在电影院里感受到久违的单纯感动时,宫崎骏用他心中最善意的安排,让他自己和观众在夏日的静谧中达到了人生的净化。
宫崎骏之前从未试图将日本社会的现实生活融入他的作品里,《龙猫》是一次成功且大胆的尝试。
在这之后,龙猫被誉为「大人们的减压阀,孩子们的开心果」,可谓老少咸宜;
自从之后,吉卜力的动画片才真正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对宫崎骏的艺术人生来说,则是开创了一个新的风格,即「在日常里注入幻想,以之治好」,我则视《龙猫》为宫崎骏创作上承前启后的节点。
在他之前的作品里,无论《未来少年柯南》、《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风之谷》还是《天空之城》,充盈着青少年最为青睐的冒险和异想元素,这是他之前受到众多大师们的影响,尤其是来自于手冢治虫和高畑勋两人的。
但在《龙猫》创作上,宫崎骏则完全另辟蹊径,他把欧美惯用的「衣橱是通往异世界」的奇幻风格加以演绎,注入了日本本土的妖怪传说元素,又加以「照叶树林文化」里自然做为背景舞台的隐喻,真正形成了个人风格。
同时,他对日本漫画里常用的「Drama」套路益发慎重,煽情的、热血的、说教的,几乎统统抛弃,《龙猫》里的妈妈病重并没有演绎成「生死离别」,月对梅的寻找也没有玩成俗套的最后营救,一切都是用童心在看待矛盾和化解矛盾,较好强调的只有善意。
自《龙猫》开始,在宫崎骏越来越往后的作品序列里,寓言和寓意逐渐变成了的主宰,以戏剧冲突作为故事主题的手法逐渐让位于对事件和人生的沉思。
可以说,没有《龙猫》,就没有后来的《千与千寻》和《悬崖上的波姬》。
在《龙猫》中,宫崎骏把少年(少女)的成长与人与自然的互帮互助结合得意味深长。
龙猫带着草壁月和草壁梅姐妹俩在梦中种树一段是全片中比较具有华彩的一段,种下的树木成就了参天大树们,反过来,森林们又照看着姐妹俩成长,在这里,人与自然不仅是和谐共存的,且是互为因果的。
宫崎骏试图用这样的段落将自己的观念潜移默化给他的受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用妙趣横生的画面告诉观众,人和自然的关系本该如此。
《悬崖上的波姬》里,宫崎骏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笔墨让波姬如愿转变成人类,是什么让暮年的宫崎骏改变了青年乃至中年的看法呢?是他更重视人类了么?
不,他并不完全相信人类,但他相信个人在周遭环境里的互动和选择,在于个人在关键关头的信念和抉择,宫崎骏就这样逐渐把日本人的集体意识抛弃在身后,在观念上更加接近「人的现代性」,这也是他的作品在全世界比高畑勋更受欢迎的缘故。
即使在1980年代泡沫经济时代,宫崎骏也有着完全不同于彼时日本社会的清醒,1980年代的经济狂热,让日本社会处于一种空前的自信乃至自傲程度,但宫崎骏却适时提出忠告:那种妄图掌握全世界的野心只会从天空坠落。
1986年的《天空之城》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宫崎骏用独特的角度切入对社会狂热的讥讽,同时展开对「乌托邦」和「天命」的奚落。
《天空之城》可谓是「科技进步主义」理念的臻美对应物。
它不仅美丽非凡,而且还带着很多匪夷所思的高科技属性,对照尘世的烦嚣,几乎就是人类理想社会的化身,但就是这样一个「乌托邦」。
宫崎骏将其刻画为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只有少数机器人还在行使职能,而上面的人类早就灭绝了,只有少数后裔散落世界各地。
天空之城「拉普达」仿佛奇幻版的「亚特兰蒂斯」一样,消失在云海之中。
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拉普达人为何灭亡?宫崎骏聪明地隐晦指向了「脱离了土地」。
片中的歌谣是这样唱的:「扎根于泥土,与风儿共生,与种子一同越冬,与鸟儿歌唱春光。」
一向钟情于天空和梦想的宫崎骏,一次郑重道出大地的本质,那就是脚踏实地。
众所周知,1960年代卷席的左翼运动曾经在日本轰轰烈烈展开过一阵子,众多人都被它深深撼动,包括日本出名的作家和电影人们,比如村上春树和大岛渚,宫崎骏也曾相当程度受其影响。
他和高畑勋在初出茅庐时还参加过东映动画部的工会运动,在2013年播映的纪录片《梦与狂想的王国》里,宫崎骏还展示了一张他当时参与工会运动的照片,并开起了高畑勋的玩笑。
在《时代的风声》这本自述录里,他也坦承过自己学生时期受过社会主义思想很大的影响,以至于他的成名作《未来少年柯南》里用「工业岛」隐喻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
但在1980年代冷战尾期时,宫崎骏开始反思这一思潮,即使是以苦涩的笔调。
《天空之城》就是他历史观和世界观一次大的转变,自时起,他褪掉天真的色彩,而更率性和真诚,《红猪》就是他「我行我素,潇洒在人间」的自我写照。
片中的红猪除了些许被爱情和梦想所感动以外,其它时刻都不以真面目示人,他缅怀过去,但不畅想未来,洒脱又率直,他知道一切或许都是遥远的梦,但还是感怀于人生的美好。
此时的宫崎骏功成名就,世人皆知,吉卜力工作室连续几部电影都蝉联日本票房,但他就是要摆出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施施然于日本泡沫经济中不为所动,当一名「不属于同类」的红猪。
在这样的个人心境和社会语境之中,他仍然坚持谴责着暴力和法西斯右翼,《红猪》里有直斥意大利法西斯的段落,《幽灵公主》里有击退集权自力更生的地方势力,《哈尔的移动城堡》则影射巴尔干半岛和伊拉克的战火,干脆隐去了国家的名讳,直接谴责交战双方。
坚定的反战和反法西斯、反军国主义的立场让他在日本饱受右翼攻击之苦,很多人骂他是日本人的叛徒,他就用画笔作答,翩翩的画面里展露战争中的暴虐行径、人性之恶、感慨天下苍生的生存之艰。
他或许不像高畑勋直接用《萤火虫之墓》那样的主题揭露战争的恶行和后果,但他用善良和正义的角色唤起观众的深层共鸣,其美其义展翅而翔。
这一时期,也是他的作品推广到海外成绩斐然的年代,自《幽灵公主》开始,有着共同理念的迪士尼大力向推介宫崎骏的作品,其带着日本民族文化元素的异想世界征服了全世界。
《千与千寻》在柏林电影节斩获金熊奖,这是三大电影节一次将较高荣誉颁给动画片,而奥斯卡则干脆不分国籍,将该年度的较佳动画片奖也给了《千与千寻》,但宫崎骏并没有沉浸于外部给予的荣誉,而是继续探索着个人风格与其艺术理念的冒险之旅。
《千与千寻》和其后的作品里,没有真正十恶不赦的反派,只有傲慢、愚蠢和偏见,避免死亡的直接描写,在互相理解立场的基础上,不惜自我牺牲,消弭误会,达到共识与救赎。
宫崎骏对人类的态度日益宽容,对自己肩担的社会责任则日益看重。
整个21世纪头十年,宫崎骏对人类文明社会的隐忧,总体态度是相对乐观的,但这一切也就很快被2008年的金融风暴搅乱了,之后日本本土发生的种种社会事件,则足以证明宫崎骏的担心从未过时,并最终化为他较新一部作品《起风了》
《起风了》是宫崎骏作品里的异类,一向反对在作品里直抒胸臆的宫崎骏用「时代要大变了」一般醒目的标题,直言自己的担忧:「这个国家强迫着我们向右转。」
福岛核危机和日本修改战后宪法,加上3.11日本大地震,自然灾害叠加政治转向让敏锐的宫崎骏嗅到了异样。
《起风了》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后日本整体社会迈向军国主义的历史教训做为今日的映像对比,直言个人在时代转向中的坚守是多么重要,堀越二郎悲剧性的一生与被诅咒的梦想,都是因为日本整体社会被「强国梦」所绑架,逐步滑向战争深渊,从而让众多生灵涂炭。
前车之鉴,宫崎骏在强调这点时,同时不忘提醒人们:不管发生什么,重要的是活下去,片尾菜穗子挥别二郎,多少话凝成一句「活下去」的场景,一次看哭了从未为自己心血之作流泪的宫崎骏,其心其情何等悲悯?
有趣的是,在宫崎骏大银幕公映的11部作品里,强调要活着和活下去就有6部之多,且除了《龙猫》和《魔女宅急便》外,其它9部作品则是担忧大于乐观,不能不说宫崎骏或许对世界的看法总体是悲观的,为此不惜强调大家应对巨变和磨难的较好办法就是「好好活着」?
如此回望,33年前诞生的《龙猫》是幸运的,最担忧世界命运的宫崎骏反倒创作出世界的「减压阀」,这就叫做命运。
龙猫,作为宫崎骏动画里治好系的代表,在时代巨变,风雨飘摇的当下,或许,能为我们的心灵注入更多的温情和勇气,抵挡人生前路那些未知的风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