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做个混蛋很容易,不想处理的,就撒手不管,放在一旁,眼不见为净。然后给自己几十个借口,说自己没有错,“没办法,已经尽力”。”——《一念无明》

对于香港的电影,很多人都对它非常感慨,觉得它辉煌不在!觉得现在早已不是香港电影的时代了!
我觉得这是必然的趋势,因为电影的本质就是一种商品,哪里的市场较大,哪里就发展得越好!
比如好莱坞为什么有那么多高质量的电影?
就是因为他们本土就是较大的电影市场,而且英语电影市场的蛋糕很大,所以它能有足够的资源,人才去发展电影,因而产生很多高质量的电影。
而现在较大的华语电影市场是大陆,所有电影公司拍电影都是面向大陆的,所以香港电影不再辉煌也正常!
因为人才和资源都跑向大陆去了,像陈可辛导演到大陆拍《中国合伙人》,林超贤导演到大陆拍了《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还有香港很多演员都跑去大陆发展了,香港的电影能保持辉煌是不可能的!
《红海行动》
但香港这几年还是有一些比较高质量,而且比较独特的电影,不过比较少人知道,像今天我要推荐的《一念无明》就是比较少人看的好电影。
《一念无明》是由余文乐,曾志伟主演的,实际拍摄时间仅仅是16天,制作成本只有两百万,余文乐,曾志伟都是零片酬主演的!
但是这部电影质量非常高,在豆瓣上也达到了7.9分。
这部电影的剧情会非常,因为编剧是采访了很多的康复者,医生,社工等,进行了大量的访谈才编写剧本的,所以里面情节和对白很多都是的情节和对白!
《一念无明》其实就是讲一个精神病患者黄世东结束治疗后回归社会,后来又复发,面临社会的歧视,最后他曾经不负责任的父亲找办法给他治疗的故事。
看过香港电影,电视剧的人,总觉得香港人都很有钱,都是富豪,经常喝红酒,整天说“给我来瓶82年的拉菲!”“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但不是每个香港人都是那么有钱的,香港底层市民的生活也是非常艰难的!
特别是他们的居住环境!
邻居1:“可能他只需要一点空间!”
邻居2:“空间!空间!,哼,我们最缺的就是空间!一个精神病的住在这么拥挤的环境里,不疯得更厉害才怪!”
主角他和他爸爸他们就是香港底层的居民,住在“劏房”里,“劏房”是很小的房间。
香港的租金很贵,为了节省空间,有些人会将一个单位间成许多小房间租出去。
主角他住的“劏房”,就非常的小,一层的单位划分成7,8间房,卫生间都是公用的!
你可以想象,一个100平方米的单位里和7,8个邻居住在一起是什么一种情况!
别说自己煮饭吃了,能感到隐私较为可靠已经很不错了!
住在这种房间里,正常人都可能会轻易被逼疯!但没办法,主角和他的邻居都很穷,只能住在这种环境里。
而且他们的生活而不容易,压力也很大!
主角在进精神病院前,也经常面临“钱钱钱”的问题,和未婚妻一起供房,为结婚的钱发愁,生不生孩子其实都在犹豫,而且母亲又有重病!
他的较好的好朋友虽然还过得可以,有钱结婚,但后来也因为工作的压力跳楼自杀了!
不看这部电影,可能很多人都只知道香港人光鲜的一面,而不知道他们辛酸的一面。
而电影里,你也会看到主角这种香港底层市民的家庭环境也是比较复杂!
主角的老爸是一个司机,妈妈是大陆人,可能那时候他妈妈觉得香港人都很了不起,所以嫁给了他爸;
但他妈妈从跟他爸结婚那一天开始,就抱怨说她嫁错人了!可能是因为她嫁了以后才发现主角的爸爸其实在香港就是个穷人,在香港的生活,还不如大陆;
可能也是因为特别大陆发展得越来越好,她的埋怨就越来越大,整天抱怨主角的爸爸没出息;
主角的爸爸于是就当了跨境司机,虽然赚钱多了,但与主角妈妈相处的时间少,主角的妈妈怨气更大;
后来主角妈妈患重病了,主角的爸爸在金钱上是有负责任的,因为每个月都有给钱,况且他还要赚钱;但在精神上就完全没负责任,根本不去照顾一下妻子,每月扔下几千块就跑;
他的小儿子也跑到了美国,可能也是同样的方式,给钱就算了,其他不想管;只有主角才照顾他妈妈;
但他妈妈一点都不领情,从小就偏爱小儿子,虽然主角很照顾他妈妈,连妈妈失禁这些事主角也会处理;
但主角妈妈就会怨天怨人,把对家庭的不满发泄到主角身上,整天骂主角是混蛋!
最后因为主角本身就患有“躁郁症”,在一次帮失禁的妈妈冲洗的过程中,意外地结束了妈妈的生命。
最终他进了精神病院去接受治疗!
这个就是电影里主角所处环境,所在家庭,其实他这种家庭环境设定也是来源于香港底层市民的家庭,所以非常。
活在这样的环境,和这样的家庭,你不疯才怪!
之前不是有一件事情,说一位妈妈因为孩子丢了几块钱而打孩子;很多人都说,这样有必要吗?
这样的确是不该,但我们很多人是不能理解这位母亲的心情的,因为你没穷过,没有经历过像电影主角他那些事!
这位妈妈丢了这几块,可能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丢了几千块;
你们可以看看《当幸福来敲门》,那电影里的主角在最穷的时候,上司问他借零钱的时候,他拿钱,也犹豫了很久。
这是因为他穷,他钱包里就只有那几张钱,借给了上司,他可能没了下一顿。
《一念无明》给我们展现主角的环境就是这样的现实,很多底层的人在底层里拼命的挣扎,生活非常的不容易!
这种环境,这种家庭可能是就是主角容易患上躁郁症的原因。
出院前我们看到的是主角的精神病,出院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社会的通病。
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主角在经过治疗后,他的病其实已经算治好了!
他会帮邻居修理电灯,会想出开网店来赚钱。
但社会对他有歧视!
参加好友的婚礼时,认识他的人一开始就给悄悄地说“疯子”来了;
其实他正常得很!在婚礼上,他的好友发表结婚感言,没有人把他好友当一回事,完全无视他。在场的人只在讨论新娘的戒指贵不贵,婚礼高不高级!
而主角看到这种情况,非常愤怒,因此拿起麦,责骂他们,说他们应该主要去关心新郎新娘!而现场的宾友只会骂主角神经病!
其实主角比他们更加正常!
现场的宾友只关心新郎新娘的戒指,他们的婚礼的档次,这种反应也很正常,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反应!
他们是没精神病,不过他们有社会的通病:只过分关心别人的生活是否比自己过得好,从不真正关心别人!
主角这反应是偏激了一点,但不代表他有病,相反,他很正常,只不过是想为朋友抱不平而已。
而在场的宾客根本没把主角的话听进去,没有反思,只觉得主角有精神病,有人还拍了视频上传到网上说“神经病大闹婚礼”类似的话。
但你觉得那是主角有病,还是他们有病呢?
当他去面试工作时,公司对他也很满意的,但当公司知道他曾经有精神病的时候,公司就婉转地拒绝了他。
后来,因为好友自杀了,而且前女友在基督教会上对他发泄,他过于伤心,因而情绪失控了,在便利店里痛哭,并且疯狂地吃黑巧克力来稳定自己的情绪!
从那天里,他整天只待在房间里,不再说话。
他的邻居看到他这样,也了解他以前意外杀死母亲的事。于是每个人都提防他,要求他们父子搬走!
主角后来稍微心情平复了,在天台里和邻居的小孩子闲谈,其实表现很正常的。但邻居他们看到后,以为主角是精神异常,想抛小孩子下楼,拼命喊那小孩子回来!
其实,男主后期都不算旧病复发,他只是因为深受打击而有点抑郁而已,类似于正常人失恋后的抑郁,完全没有暴力的倾向。
但他的邻居因为他以前的经历给他带有色眼镜,连他爸爸也在枕头藏铁锤去提防他!所以后期主角非常的抑郁。
前期主角是真的有病,后期主角一蹶不振主要就是因为别人的歧视,别人的眼光。
有暴力倾向,甚至会危害别人生命的精神病患者的确应该送去精神病院,这是较好的,但主角后面的状态最多算抑郁症而已!
他更需要的是别人不带歧视的对待,因为他后面的状态根本就没有伤害人。
对待主角这种轻度的精神病患者,作为邻居,应该像里面对白所说的那样:“我不是希望你们帮他,只是希望你们不要落井下石。”
后来比较幸运的是,他那个逃避责任的老爸坚持对他不放弃。
在“病友家人会”里,其他人曾建议过主角的爸爸,声称主角有想杀人的倾向,将他送回医院。
主角的爸爸深思了以后,说了一段有点良心的话:“其实做个混蛋很容易,不想处理的,就撒手不管,放在一旁,眼不见为净。然后给自己几十个借口,说自己没有错,“没办法,已经尽力”。
“但那是我的儿子,我一生逃避责任,儿子也看我不起;我已经60多岁了,我不想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不是什么事都可以外判给别人做的!”
最后主角的爸爸还是选择坚持亲自去照顾儿子,想办法让他恢复正常。
其实像电影里的主角的情况,对待他们,我们更多的是不带歧视眼光!
为什么电影后面,最能让主角恢复正常的居然是邻居的小孩子呢?
就是因为那个小孩子没有太多的心机,很正常地把这个大哥哥当朋友,平等地对待他!
当主角后来失常了,小孩子的妈妈不让他见主角!
那小孩子他不会太在意主角是不是疯子,他更在乎是这个大哥哥有没有事!
他会偷偷地隔着木板墙跟主角说小王子的故事,问主角有没有事。
当听到那小孩子的话,主角也会稍微恢复正常,至少不再抑郁,会有点“反应”!
什么祈祷,什么心理治疗,都抵不过那个小孩子纯真的枕边细语!
香港底层市民的现状;平等地对待精神病人;希望这一部《一念无明》能合你口味,让你安静的时候沉思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