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铜胜肽,严格意义上是指甘氨酰-L-组氨酰-L-赖氨酸三肽(GHK)络合二价铜离子的活性物质(GHK-Cu),在化妆品配方中以“三肽-1铜/(COPPERTRIPEPTIDE-1)”的名称出现,一定要跟“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多肽铜盐酸盐”等含铜物质区分开来。

一些双剂组合产品中,分别含三肽-1与葡糖酸铜,混合后即可产生GHK-Cu。以这种形式使用蓝铜胜肽,产品保存时间更久,购物节期间囤货可不用太担心用不完失效的问题。
关于三肽-1铜的功能,根据国内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总结下来主要有:
(1)促进伤口愈合和组织再生,同时抑制疤痕增生问题;
(2)刺激成纤维细胞内VEGF和bFGF的生成,修复激光损伤皮肤;
(3)增强表皮细胞的活力、健康度和附着力;
(4)调节细胞外基质,激活老化细胞的再生能力;
(5)清除自由基(GHK),减少光损伤;
(6)促进皮肤内间质胶原蛋白、基底膜层粘连蛋白、成纤维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胺聚糖(透明酸除外)生成,进而增加表皮厚度。
(7)外观上减少皱纹,提升皮肤的紧致度、弹性和光滑度。
虽然国内外对GHK-CU、GHK(无铜)在护肤领域的研究不少,但是跟维A、维C等物质相比,还是显得有点少,且目前依然在探索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接下来就根据一些资料讲讲GHK、GHK-CU、Cu2+、其他含铜护肤品原料的对比以及GHK-Cu的有效浓度。
1、GHK与GHK-Cu,及GHK的浓度问题
GHK在人体内主要由细胞外基质蛋白中释放,是一种具有多种调节作用的活性肽,能够上调或下调4000多个基因的表达;与人体必需微量元素铜(二价)具有相当高的亲和力,在人体内极易构成络合物GHK-Cu。GHK-Cu既是一种多功能活性肽,也是多种生物活性蛋白的辅基——Cu2+的运输形式和载体形式。
在对比GHK与GHK-Cu的实验研究中,发现GHK与GHK-Cu在维持表皮肌底细胞的健康、增殖方面具有相似的效果。但是,因为极低浓度的铜离子就能发挥出色的效果,这也使得科研人员也不敢保障GHK(无铜)组毫无铜离子的影响。
实验报告最后的结论和分析
2、并非GHK-Cu的浓度越高带来的护肤效果越出色
尽管在目前的研究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有几个不能忽略的问题——虽然铜在人体内参与多种活性因子的构成,并且发挥重要作用,可实际上人体对铜的需求量非常低,体内过多的铜会被GHK结合而降低对人体的伤害,在需要时再由GHK-Cu释放发挥作用。
早在1992年,Y.Wegrowski等人就在研究中发现GHK-Cu的作用是双向的,较低浓度下可实现刺激糖胺聚糖(GAGs)产量的较大化,浓度较大时,合成速率逐渐恢复到对照培养物的水平,刺激不再那么出色。
另外,TravisBadenhorst等人在研究中发现:所有检测浓度的GHK-Cu都增加了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产生,但是,随着GHK-Cu浓度的增加,胶原蛋白的生成量/存量呈现降低的趋势,而α-弹性蛋白则不受浓度影响——低浓度和高浓度基本具有同样的效果。胶原蛋白的产量和存量跟MMPs和TIMPs有很大关系。是否由GHK-Cu调节,还需要更多更深的研究。
总而言之,选择皮肤护理产品,没必要追求高浓度蓝铜胜肽的护肤品。
3、用于护肤品的其他含铜化合物
因GHK与GHK-Cu的皮肤穿透性较强,二价铜离子也能穿透皮肤,所以,理论上即使不用GHK-Cu,使用其他含二价铜的物质也能起到一些相似的作用(促进伤口愈合)。
随着蓝铜胜肽护肤概念的兴起,一些产品就打着“蓝铜胜肽”、“铜肽”的名义使用其他含铜化合物。尽管都在某种程度可修复激光损伤皮肤,可HairuiLi等人在2016发表的一份关于铜化合物对皮肤潜在毒性的研究中显示:低浓度的氯化铜和醋酸铜没有表现出明显毒性,但是高浓度的氯化铜和醋酸铜对细胞有明显毒性,而高浓度的GHK-Cu则具有非常低的毒性,近乎于没有。
不过,一般的护肤品中用不到那么高含量的其他无机形式的含铜化合物,只不过,真的不适合长期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