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苏洵六国论
1、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2、当:同“倘”,如果。
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4、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5、至此,秦国的实力就不可阻挡了,五国联军(除了没有齐)也没能奈何得了秦军,秦国趁势各个击破,终于完成横扫六国的大业。
6、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革,改变,除去。殆,几乎,将要。
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先人得土地之难与子孙失土地之易;六国割地之繁与所得平安之短;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9、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1、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12、这里又讨论了齐燕赵三国的覆灭,韩魏楚三国都有过“赂秦”,自不必说,齐国是后期一直持中立态度,五国灭亡后投降了秦国。而燕赵两国,都在力抗强秦,但“用武而不终”,尤其是赵国,本来有李牧这名良将,可惜赵王自毁长城,听信谗言,将其杀害,把赵国送上了绝路。
13、斯用兵(战争,名词)之效也.
1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
1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16、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17、有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执着前行!
18、作者:苏洵朗诵:夏青方明
19、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
20、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二、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4、苏洵(公元1009年〜1066年),字允明,号老泉,眉州(今属四川)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主张文章要“言当世之要”,他了解社会现实,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古为鉴。他的散文以政论为主,切中时弊,语言犀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六国论》《衡论》等都是名篇。
5、《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
6、苏洵在《六国论》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7、其(代词,代六国)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8、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代词,代燕赵之君)土,
9、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10、易量:容易判断。
11、与嬴:亲附秦国。与,亲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国。
12、一词多义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⑦洎牧以谗诛因为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
13、被动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4、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小国基本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了,七国争雄的局面形成,其中最强大的国家有两个:美苏……哦不,是齐和秦。
15、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和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出名,世称“三苏”。嘉祐年间,他和苏拭、苏辙同入京都,他所作《几策》、《权书》、《衡论》等22篇文章受到欧阳修的推誉,由此文名大著,学者争相仿学。苏询的著作以史论和政论为主,如《六国论》、《审敌》、《广土》、《田制》等文,或借古喻今,批评北宋王朝对契丹、西夏屈节供奉的不当,主张抵抗契丹的攻掠;或反对大地主大贵族的土地兼并和zz特权。语言平实明畅,笔力雄健。有《嘉祐集》。
1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7、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18、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19、《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秦国以外的其他六个国家,在经过几十年的战和浮沉,终于为秦所灭。
20、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三、苏洵六国论论证结构
1、苏洵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是根本否定,对依附秦国的齐国是严肃批判,而对“用武而不终”的燕、赵两国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2、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3、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4、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5、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6、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7、或曰:有人说。这是设问。下句的“曰”是对该设问的回答。
8、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9、故事:旧事,先例。
10、按照《六国论》的说法,贿赂秦国土地的是韩国、魏国和楚国。原文有:齐人未尝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可见齐国、燕国、赵国没有给秦国以土地贿赂。除此之外,战国的大国还剩下韩国、魏国、楚国等,这些国家都曾做过贿赂秦国的举动。
11、秦国军事实力强是一方面,但是在攻城略地之外,从谈判桌上得到了比在战场上更多的东西,诸侯为了求得片刻的安稳,付出了更甚于在战场上所损失的代价。
12、北宋时期,自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重文轻武,塞北西南皆有强敌环伺,朝廷却却不修武备,一片繁盛之下,实则是忧患重重。
13、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14、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15、首先,你要对他们的共同处进行分析,如:《阿房宫赋》和《过秦论》都写出来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但角度不同。《阿房宫赋》中在写秦王滥用人力物力,不懂珍惜。而《过秦论》却写出了秦王的暴力统治。再以《过》和《六》为题可以以大泽乡起义为中心,主要写六国之师兵强马壮,却不及一个没有任何战略的吴广起义成功来写。
16、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17、其势弱于秦,而(转折连词,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8、状语后置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
1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20、并力西向(朝着,动词)
四、苏洵六国论赏析
1、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2、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3、故不战而(转折连词)强弱胜负已判矣。
4、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5、更何况,彼时的形势已是绝境,战败也是不得已的事。
6、于是,秦国借齐国灭宋为由,合纵攻齐,乐毅打得齐国大败,几近亡国。虽然后来田单复国,并收复失地,但齐国元气大伤,再无力与秦国对抗。
7、春秋战国大家都知道,周朝分封下的各诸侯国互相征伐不断,强灭弱,大吞小,到战国时候就剩下了七个大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除了齐国之外,楚国也很强,齐秦争夺的时候,它总在两国间摇摆,最后倒向了西方。但狼子野心的秦国,表面上跟楚国交好,背地里却觊觎楚国的土地和财富。
1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1、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12、燕赵之君,始(起初,副词)有远略
1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1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5、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6、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来就应该这样。
17、但是齐国自身的问题很大,虽然一度占据上风,但因为贪心不足,疯狂扩张,大搞沙文主义,在盟友那里很失人心。
18、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9、六国论里的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用,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事”,名词作动词用,侍奉。与嬴而不助五国。“与”,介词用作动词,帮助。意思是,帮助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20、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作者说这些也并不是对历史泛泛而谈,他更多的是借古喻今:
五、苏洵六国论的漏洞
1、这两个分处东西两方的非常大国,开始了争夺大业,合纵连横的戏码上演,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
2、古文的论证方法:归纳论证(例证论证);演绎论证;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比喻论证。苏洵的《六国论》第三段运用了例证论证的方法,论述了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
3、可知“一寸山河一寸血”?
4、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5、所以说,秦人未必就想要战,诸侯较大的祸患也不在于战。
6、(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7、这篇文章又叫论养士,只不过他爸他弟都写过六国论,后人就习惯性那他们比较。
8、向(如果,连词)使三国各爱其地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11、《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1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3、哪怕是尺寸之地,也是先祖们筚路蓝缕开拓而来,怎能轻易拱手让人?
14、智力:智谋和力量。
1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争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方式以求自保,但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变不会至于此地.
16、邯郸为郡:秦灭赵之后,把赵国改为秦国的邯郸郡。邯郸,赵国的都城。
17、《六国论》(苏洵)践离朗诵▶
18、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19、古文名篇|魏学洢《核舟记》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感受明朝时期工匠的技法!
20、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扩展资料《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