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一作:溪头)
2、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3、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4、✦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鸣蝉:蝉叫声。
5、《新学期,开学收心》主题班会(24张)
6、贾平凹《秦腔》课件(20张)
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8、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9、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10、使生活中的快乐、忧伤及
1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3、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14、2021感动中国事迹颁奖词(31张)
15、七八个星星点缀着夜空,两三点雨滴落在山前。从前落过脚的社林边的茅店,在转过小路的溪桥边倏然出现。
16、复习课论述类文本阅读注意几点(39张)
17、“如果我们不玩游戏,错失的不只是乐趣。”游戏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更有意义。也许当你拥有了家庭游戏力,家庭养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都能逐渐迎刃而解,而孩子的诸多能力也会有意想不到地提升,还在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和孩子“玩”起来吧!
18、胡婷婷唱古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19、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他因受奸臣排挤,被贬谪,回到上饶,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闲适的退隐生活。在上饶居住的时间里,他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20、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贬官
1、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2、《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8页
3、✦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见:同“现”,显现,出现。
4、所写之景:上阕“明月”“清风”两句以动衬静,视角由高到低,写出夏夜的清幽。“稻花”“听取”两句以蛙声写丰收年景,别出心裁。下阕“七八”“两三”两句对仗工整,由上至下写疏星微雨。“旧时”“路转”运用倒装,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感。
5、在下半阕前两句中,“七八个”、“两三点”这几个数词的巧妙运用,道出了“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6、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7、这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8、《过秦论》出色课件(78张)
9、明月别枝惊鹊③,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④边,路转溪桥忽见⑤。
10、写作特色:这首词以动衬静,用蝉声和蛙鸣反衬农村田野的安静平和。上下阕头两句属对自然,整首词平淡晓畅,闲适恬淡,别有情趣。
11、天边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飘落下几点雨滴,
12、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13、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14、小帆课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15、中国建筑的特征(53张)
16、复习课“小说标题的作用”课件(26张)
17、①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②见:同“现”。
18、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19、老舍与《茶馆》(55张)
20、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
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的诗意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夜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鸟惊、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音响,把黄沙道写得生机勃勃,颇不寂寞;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
2、这句话后面的作者是辛弃疾写的错了,应该改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辛弃疾,或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是辛弃疾写的
3、“明月别枝惊鹊”,说的是皎洁的月光惊起了栖宿的乌鹊。这一场景不仅细致,而且非常写实,因为乌鹊对光线极其敏感,日蚀和月落时都会乱飞乱啼,只有亲眼见过这一场景的人才能体会出这句的妙处。而且“惊鹊”常常会啼叫,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又可以避免与“鸣蝉”形成单调的重复。
4、体裁是词。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辛弃疾(1140~1207年)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西贬官闲居江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的魅力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西江月)词牌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为以前诸体所无。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5、通过嗅觉和听觉来两个角度描写农村夏夜特有的美景,表达作者闲适的心情。或:清凉的南风送来阵阵稻花的芳馨,喧闹的蛙鸣好像在诉说丰收的年景。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青蛙也似懂得叙说丰年,以此渲染夜景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6、描绘了一派优美动人、清新悠闲、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7、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8、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送来阵阵蝉鸣。(农人在)稻花的清香中谈论丰收,青蛙的叫声连成一片。
9、“七八个星天外”,暗示时间上有所推进——已经到了下半夜,快要天亮了。这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波澜:开始下雨了,这对夜行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麻烦。“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运用了倒装的手法,有力地表现了“忽见”时的惊喜之意,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10、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11、屈原《离骚》课件(24张)
12、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3、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
1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作者在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上的所见所感。虽然分片,确是前后浑然一体,连续不断的将他于道中所见所闻摄入笔底,情景交融,生动活泼,格调一变而为轻快明丽。
15、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16、D.见:通“现”,出现
17、醉花间:唐教坊曲,《词谱》引《宋史·乐志》入“双调”。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一叠韵,后片三仄韵。
18、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19、戳蓝字“每天一首古诗词”关注我们哦!
20、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四、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背景资料
1、深圳市2022届高三年级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讲评课件(42张)
2、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3、这首《西江月》原题为《夜行黄沙道中》。全词共有八句,前六句却全是写景,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夜行”,而这两句对全词又起了返照作用,于是成了每句都写夜行。
4、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5、B.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主要点明词的写作地点
6、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7、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8、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9、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10、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11、《促织》出色课件(65张)
12、然后,笔锋一转,由上瞧而下视,田野上稻香朴鼻,蛙声悦耳,既有嗅觉所感,又有听觉所闻。仅仅二十五个字,作者就把田野上、下的景致绘声绘色地勾勒出来了,很有立体感。层次分明,静中有动,鲜明对比,真切感人。进一步说明眼前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13、D.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14、⑦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15、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联想得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宋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7、高考我们一起面对(54张)
18、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19、所写之事:作者夜晚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前晴后雨的见闻。
20、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五、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是几年级的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2、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zz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较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3、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4、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①,路转溪桥忽见②。
6、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7、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8、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9、写的是夏季。这首诗的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即点出了写的是夏季,因为只有在夏季才会有蝉这种生物。《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是宋代的辛弃疾,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1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浣溪沙宋辛弃疾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闲愁闲恨一番新。
11、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1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13、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14、《促织》课件(101张)
15、这首词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于寂静中我们又能体会到它的热闹,将月夜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极富艺术魅力,所以广为传唱。
16、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叫起来。就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的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国的骄子们似乎很理解我们词人欢悦的心情,于是为他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的词人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
17、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18、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9、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据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20、二月二龙抬头节日介绍主题班会课件(16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