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1、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2、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3、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
4、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5、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了。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6、既克,公问其故。
7、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译文: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情况,害怕他们在那里有埋伏。
10、鲁庄公作为国君,肯定是“肉食者”。在和曹刿一起指挥作战时,智谋远在曹刿之下,是“肉食者鄙”的证据。
11、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12、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13、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4、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15、译文:小信不能得到神灵的信任,神是不会降幅给您的。
16、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
17、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1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9、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20、(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
二、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拼音版
1、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2、译文: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3、《春秋》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注解较好的为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榖梁赤《春秋榖梁传》。现今流传下来的只剩下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4、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春秋时期的出名战役。此战既是小国战胜大国的成功战例,也是曹刿和鲁庄公用嘴巴讨论作战的结果,功劳理所当然应该归于曹刿,曹刿呢,也因此一夜成名,名垂千古。望能帮到您
6、“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7、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8、伐:进攻,攻打齐师:齐国的军队。将:将要
9、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10、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11、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12、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zz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zz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
13、此文收录于沪教版七年级下第30课、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25课、五四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9课、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长春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
14、译文:这是尽职、尽力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一条件)作战。作战时请让我跟随前去。
15、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zz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16、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7、曹刿回答说:“这些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18、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19、十年②春,齐师③伐我④。公⑤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⑥谋之,又何间⑦焉?”刿曰:“肉食者鄙⑧,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⑨?”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⑩,必以分人⑪。”对⑫曰:“小惠未遍⑬,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⑭,弗敢加⑮也,必以信⑯。”对曰:“小信未孚⑰,神弗福⑱也。”公曰:“小大之狱⑲,虽不能察⑳,必以情㉑。”对曰:“忠之属㉒也。可以一战㉓。战则请从㉔。”
20、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三、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1、译文:小的恩惠不能普遍分给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遂:于是,就。逐:追击。望:了望。
3、综上分析,本文通过赞扬曹刿的远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4、公与之乘①,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②。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③。公将驰④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⑤,登轼而望之⑥,曰:“可矣。”遂逐齐师。
5、既克①,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②。一鼓作气③,再④而衰,三而竭⑤。彼竭我盈⑥,故克之。夫大国,难测⑦也,惧有伏⑧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⑨,故逐之。”
6、⑰[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信服。
7、一:一次。鼓:击鼓。作:振作。再:两次。衰:衰弱,衰减。竭:尽,耗尽,枯竭。
8、(2)曹刿(ɡuì):人名,鲁国人。
9、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10、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准备迎战。
11、②[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
12、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低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13、原文:《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
14、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克:战胜。
15、译文:庄公将要击鼓进攻齐军。曹刿说:“不行。”
16、②[鼓之]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1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18、安:安定民生。弗:不。专:专有。以:把。
19、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秋毫,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20、(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军。
四、出师表
1、每日一题,让你挑战难题
2、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
3、文章所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4、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
5、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8、㉑[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9、译文: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10、大家一定不要忘记分享和转发噢!
11、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12、⑥[肉食者]吃肉的人。
13、信:诚信。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14、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牛、羊、猪等牲畜。加:虚夸。
15、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16、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17、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18、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9、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进入(宫殿)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20、登上战车,手扶车前的横木眺望,说:“可以了。”于是鲁庄公就下令追击齐军。
五、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1、㉓[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作业讲解,助你理解订正
3、(主要参考网页:http://gwgz.5000yan.com/zuozhuan/117html)
4、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曾以左丘明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也就是说,甜言蜜语、谗言媚色、卑躬屈膝,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隐匿怨恨而佯装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孔子也觉得可耻。孔子评价左丘明的这些话,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诚实耿直、品德优良的人,这与秉笔直书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6、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7、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8、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9、⑩[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指安身。专,独自享有。
10、徧:同“遍”遍及,普遍。惠:恩惠。弗:不。从:听从,跟从。
11、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师。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他们的情况),我害怕他们有埋伏。
12、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著《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因此后来一批文学家就开始为它作注。
13、(译)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4、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1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公将鼓之。
16、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
17、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
18、⑪[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9、(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20、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