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孔子的故事
1、“哦!那你为什么不这样呢?”文侯笑着问。
2、《论语》中“三季人”的故事是什么?
3、陈侯建造陵阳台,还未完工就杀了几十人,后来又要杀监工的三个官吏。孔子与陈侯上台上观看。陈侯问:“周朝建造灵台,也杀人吧?”孔子说:“文王建庙堂,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似的都来了,哪用杀人呢!”陈侯感到很惭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用野蛮、暴力的方式对待别人,收获的只能是敌对,种下的必为仇恨的种子。在人下,要把自己当人;在人上,要把别人当人。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悖逆大众,结果惨淡收场。只有赢得人心,才能赢得一切!
4、子贡有些火了,提高音量道:
5、二四孔子归鲁后的zz言论和zz态度
6、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7、幸好他不是一个人出门的,还带着学生颜回。颜回毕竟年轻身体好,还有点儿力气。
8、有很多类似的玩艺,被人一本正经地转来转去,实际上这些谣言里漏洞百出,只要自己稍微认真想一想、查一查,就能够看出其中的谎言成分,然而很多人却信以为真,乐此不疲。是我们自己太脆弱太轻信还是网络里情绪的煽动太容易?要警惕啊。
9、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于是他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
10、这时,忽见一人从石壁中走出,并随着烟火,徐徐上下。众人见了,都以为遇到鬼物。火蔓延到别处,见他又从火中慢慢走出,所经过的地方,好象对他没有任何阻碍。
11、以后孔子出门,就谦逊很多了,之后还说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个人,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三个小孩。
12、“不是吧?”孔子笑着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但说无妨”
13、颜渊死,孔子说:“天丧予。”又鲁哀公十四年四月,陈恒杀齐君,孔子沐浴正冠请讨伐陈恒。然而鲁国君臣上下,对这篡杀之事,毫无反应。这年春天,正好有西狩获麟之事,孔子感慨更深,因此辍简废业,《春秋》之作,因而绝笔。
14、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春秋战国,《论语·子罕》
15、并没有,在他六十六岁那年,他迎娶了当时只有15岁的颜徵在,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结果因为崇拜英雄,坚定地把自己嫁了出去。
16、君子处世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警惕贪恋美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盛,要警惕争斗好胜;等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退了,要警惕贪得无厌。
17、说完,便开开心心的拂袖离去。
18、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19、孔子父亲叔粱纥,母亲颜徵在。孔母怀胎前,曾听闻尼山神颇为灵异。所以,与孔父至山神庙,拈香祷告,乞求早生贵子。
20、“先生您说这一年究竟是四季还是三季?”
二、孔子的故事作者
1、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2、孔子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日,孔子带领着弟子们路过一处地方,孔子见到有一个孩子在路中间用沙土建造了一座“城池”把自己围在里面
3、孔子说:“自从季孙赠送给我千种粟,我又用来送给朋友们后,我跟朋友们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自从南宫敬叔让我坐上车后,我的话就更加受欢迎了。所以,道虽然很重要,但也必须等待一定的时机才会被人看重,有了一定的大势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季孙和南宫敬叔赠送财物给我,我的道几乎就要湮灭了。”“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因人因时,借力借势而行,而不能一味强调单干,成功也需要别人的支持。时和势的出现,也是一个积跬步以致千里的过程,作为开创者,尤为艰难,但是只要坚持下去,终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4、“大家”包括两方面:书的作者是大家;书是给大家看的,专门写给青少年的一部通俗读物。
5、一日,冉求苦丧着脸走到孔子面前,对老师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听到这话,对冉求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实在坚持不下去才停下来,现在是你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而不思进取,不想前进!”这是一个关于能力与态度的关系问题,冉求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将学业上的差距,归咎于客观。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能力固然重要,但态度在迈向成功中的非凡意义,一样不可小视。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股执着的“傻劲儿”,很难有成果。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6、有一天,孔子到鲁桓公庙参观,看见神位前有一欹侧的木器。守庙的说:“这叫‘宥坐’之器。”原来宥坐器,又名欹器,内中无水便不正,半满则正,水太满又倾覆了。这是古时候,明君常常放在身边,当作劝戒之器。孔子叫弟子注水试试看,果然中而正;满而覆;虚则欹。孔子感慨说:“唉呀!世间那里有满而不倾覆的啊!”
7、于是,孔鲤就退回去认真地学习《诗经》。隔了一段时间,孔鲤从院子经过时又被孔子叫住了,孔子问他学习《礼记》了没有?孔鲤说还没有。孔子又教育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不学礼,无以立”)。于是,孔鲤又开始学礼。
8、孩子接着就说:“现在您看到我在搭建什么了,那到底是应该车让路给城,还是城让路给车呢?”孔子一下子被问的不知道怎样回答了,他发现在这交流中,孩子一直保持着礼貌的问答,就问了小孩子名字,小孩子也如实告诉了孔子。
9、就这样,两人争论不休,直争得面红耳赤,直争到日上竿头,仍旧没有争出后子丑寅卯来。
10、在李老师的这部书里,他用简短而又生动的篇幅记述了孔子的一生。
11、孔子门下最穷的学生,要算颜回与原宪了。然而两人的气节最为高尚,修身不愿屈节。有一次,子贡穿着漂亮的衣服,骑着骏马去访问原宪。子贡看见原宪脸色惨白,便问:“你病啦?”原宪回答说:“所谓贫,那是说没有财产。所谓病,那是说纵然学习而不能实行。我现在贫而不病。”子贡听到后,觉得很惭愧,所以君子是忧道不忧贫的啊!
12、“书”,指文学、历史修养。
13、这时一位老太太——一个名叫曼父的人的母亲——便走来指点给孔子说:“你父亲葬的地方我知道哇,那地方叫防。”防是指防山,在现在山东曲阜东面。孔子因此才知道了父亲的坟地,便把母亲也葬在一起。
14、叶公有一天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是一个为了发愤学习而忘记饮食,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时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疏忽了衰老到来的人呢?”孔子的人生修养永远都是年轻的,他的这种为学的精神,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如果真能做到孔子那样的发愤、乐学,又何愁学识不长、德业不广、事业不成呢?进步永不停息,境界需要超越。
15、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16、用学者的精神写通俗读物——李长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于天池李书
17、子路有一次问孔子:“君子也有忧愁吗?”孔子回答说:“没有。君子追求道义,有终生的快乐,无一朝之忧。小人汲汲于功利,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忧虑之中。”仁者不忧,是一门大学问。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里,承载了他的人生追求。兼济天下的人海阔天空,胸怀众多。小人关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长久以往便“长戚戚”。
18、“一年的确只有三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
19、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20、赵襄子见了,觉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来,逗留片刻。那人悄然来到襄子近旁,如入无人之境。襄子细细观察,发现他形色七窍象人。气息声音也象人。
三、孔子的故事读后感
1、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谁最有才,于是说:“我给你们出个对子,看你们谁能应对。”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黄狗,大黄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个上联脱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压菜。这个象绕口令似的上联,可把弟子们难住了,他们一个一个抓耳挠腮,大眼瞪小眼。
2、孔子的爸爸是鲁国出名的勇士,有多勇猛呢?
3、孔子又带弟子参观太庙的北堂。在瞻仰中,发现北面的户扇,都是断的。弟子很是疑惑,孔子说:“建筑太庙,都是官选的名工匠,工作竭尽巧妙,绝无朽断之理。此乃昭示后人,不要间断修葺的意思。”
4、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
5、一次,卫国一位使者向子贡了解孔子弟子的情况,子贡就介绍好学不倦的颜回,勇敢无畏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节操高尚的曾参等同学,惟独没有谈他自己。
6、不过,下面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7、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8、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
9、孔子的故事好段摘抄:可是孔子这时却还是执迷着——为梦想实现自己的zz理想和得到zz地位而执着。
10、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孔子的父亲。
11、一天,孔子带着学生们在野外练习骑马射箭。同行的还有专门照顾马匹的马夫。到了中午,师生在树荫底下休息,起灶生火野炊。大家骑来的马就暂时解开绳子,让马儿们在野地里散散步,吃吃草。
12、孔子的另一位以德性出名的学生,就是闵子骞。他为后母所虐待,被父亲看到,非常生气,要将后母赶出家门,子骞跪在父前,代为求情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亲怜其纯孝,后母亦被感动,邻里传为佳话。
13、这本薄薄的书是“大家小书”系列之一。
14、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zz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15、孔子把学诗学礼当作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也当作教育孩子的标尺。“诗礼传家”,也因此成为了孔子为后代留下的一条“祖训”。
16、“当然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啊!”
17、天下人为啥不叫你盗丘,而叫我盗跖!你这个罪大恶极的人,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拿来加菜配酒吃了哈!"
18、类似上面因材施教的例子还很多。可见“仁”境,也终究是个内在体验的事。它跟佛家讲的“佛”、道家讲的“道”一样,终究是属,不可说,不可说范畴。
19、根据《孔子世家》记载,19岁,服母丧期满的孔子,打点好行装,仗剑去国,只身来到宋国。
20、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zz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四、孔子的故事20字
1、《论语》原文: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2、七孔子在齐国zz活动的失败
3、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领军,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4、“游于艺”是说,君子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以便于,适时、适机地给他人、给社会,在精神上、物质上,带来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帮助。
5、他又会收获怎样的成功和荣耀呢?
6、《论语》中记了一些孔子讲究礼节的故事,如以下两则:
7、据《左传》记载,在他五十五岁那年,晋国率领诸侯联军围攻傅阳,他的爸爸随着鲁国的军队攻城。
8、颜氏看孔子成天玩俎豆的游戏,便诱导孔子与伯尼一起读书。孔子十分聪明,颜氏教他认字,一教便会,片刻工夫,即将母亲所教的功课,读得十分熟悉。
9、孔子一听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10、二八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11、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12、孔子有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名叫孟皮,字伯尼。伯尼天生残缺,不良于行。孔子三岁时,伯尼九岁,已在私塾读书,可是常被顽童欺侮,伯尼窘得无地自容,因而不肯到私塾中读书。
13、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
14、孔子曾蒙鲁昭公赐以车一乘、马二匹,与南宫敬叔,前往周朝京城洛阳观礼。
15、齐国见路过经孔子掌相职后,国政呈现一片兴旺之象,便用计送了每辆四匹马合拖的綵车三十辆,载着八十位美女所组成的大歌舞团,送给鲁定公,由季桓氏代表接受。
16、“我觉得应该只有春夏秋三个季节!”
17、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18、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三季人”,他们目光短浅,思维狭隘,还只认死理,喜欢与人争论,并且一争论就是没完没了,直到对方认可他们的观念为止。
19、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众多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20、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勇士,却接连生了九个女儿,他没有儿子,在那个时代,没有儿子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尤其是对于一个勇士。
五、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
1、这时,颜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见鸡冠花下,一只大红公鸡正在仰脖高吟,于是灵机一动,对道:鸡冠花下鸡观花。其实,孔子说出上联后,也没想到可对的下联,没料到颜回对的如此工整,贴切,巧妙,不由打心眼里佩服。
2、圣人们来到这个世间,为了直接、有效地帮助我们,不惜牺牲自己身体的逸乐,与我们同甘共苦,同赴危难。所以,易曰:圣人吉凶与民同患。菩萨说:地狱不空,我不成佛。
3、不辨就是智慧,智慧在脑,不在嘴,此所谓:大智若愚也!
4、二二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5、孔子的学生非常多,其中德行较好,最安贫好学的就是颜渊。孔子说他:“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颜渊少孔子三十岁,在年纪二十九岁左右时,头发就全白了。他的志向是:“愿无伐善,无施劳。”就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予人劳苦,这样的修养是何等崇高啊!
7、那人听了,微微低头,看了一下襄子,然后,又抬头继续漠视远方,半晌,回道:“不知!”随后,飘然而去。
8、孔子非常喜好音乐,曾经学琴于鲁国乐官师襄子。
9、李长之(1910—1978),山东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代出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另外,在诗歌、散文、翻译诸多方面也颇多建树和影响。主要著作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鲁迅批判》《迎中国的文艺复兴》《陶渊明传论》《李白》《中国文学史略稿》等。
10、“我就说只有三季吗......还是孔老夫子学问大啊!”
11、“御”,指各种驾驶、操作技能。
12、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很思念鲁国的弟子们:等到回到鲁国后,又很想念当年相从出游的弟子,那些弟子,或已死、或远离,都不在门墙之内。六十九岁时,儿子伯鱼年竟先孔子而亡。孔子晚年丧子,其悲痛可想而知。
13、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出名的思想家、教育家、zz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14、子路去了佩剑,缓步登堂,全无武夫摸样。孔子教子路说:“喜欢自夸,就华而不实。自告奋勇,称道己功,聪明现在脸上而自己说能,这便是小人。君子知道就说知道,是出言不苟,这是智。不能的说不能,是立行无亏,这是仁。做人能够达到仁且智,还有什么不足呢?”
15、客观推动好事的发展。
16、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zz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
17、大家好,这里是八点引读。
18、意为:从道路上听来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是要不得的。
19、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zz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zz思想的基本精神。
20、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