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随遇而安汪曾祺
1、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的《随遇而安》。
2、在十七岁那年,汪曾祺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正值暑假,他趴在桌上给女孩子写情书。对于儿子的情窦初开,父亲见怪不怪,甚至还在一旁瞎出主意,并没有如临大敌的危机感。
3、别熬夜了,你不仅错过了十点的好眠,错过第二天的晨曦,连捕梦网的幸运都被你拒之门外。
4、当时正值桐花开放,“淡紫繁华,如同梦境”。
5、直到1986年,汪曾祺作为中国作家代表之跟随作家访问团赴港。为了维持个人形象,他这才听从人家的建议去整牙。
6、小说《羊舍一夕》是他在张家口劳动期间写的,这篇发表以后,少儿文学出版社找上门来说还有什么东西,我们想编个集子,他又写了《看水》《王全》,这两篇小说是在国会街5号写的。他对这个集子的出版还是比较得意的,出版社给他的稿费标准很高,他当时跟我们吹牛,说这标准是给老舍、郭沫若他们的标准,按照较高稿酬标准。我印象里他说的好像是千字22块钱,一般的就是四五块钱,所以他很得意,他能跟老舍、郭沫若小说同等待遇。
7、《翠湖心影》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8、至于那些缺点,只要无关乎原则性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9、你说要敬往事一杯酒,再爱也不回头,实际上就算你醉到黄昏独自愁,如果那人伸手,你还是会跟她走。
10、一次,汪曾祺出差前往河南林县调查研究民歌,借此机会,他品尝到了当地名菜洛阳黄河鲤鱼,感受到了漳河水被人工引流到红旗渠的那种感动。
11、一件东西,要用得顺,也需要磨合,不能急,也不能太挑剔。慢慢试着去接纳、适应,最终得以习惯。当然,有时还需要那么一点凑合。
12、甘家口是两间房,蒲黄榆变成一个小三居,大概增加十几平方米。那时候我们家闺女快生了,也没房子,正好他们改善了,孩子就住在那边了。那也是新华社的房子。
13、旧的民俗风情似乎没有了实用价值,却不断地被记忆所发掘,用以温暖我们匆忙而麻木的生活,从中我们得以找到立足现实走向未来的依据和能量。
14、所以,汪曾祺又说:“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15、人生,是一场修行,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16、没有恨意的复仇者主人公复仇者和和尚都是没有名字的,通篇下来都是“复仇者”和“和尚”,这不禁会让人联想到卡夫卡的笔下的小说主人公K先生。
17、不过也还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难受,屋里不生火。晚上脱了棉衣,钻进冰凉的被窝里;早起,穿上冰凉的棉袄棉裤,真冷。
18、汪老给宗璞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19、长安街那么长,从头走到尾,令人想起一生一世。
20、●散文经典:梁实秋《钱》
二、随遇而安汪曾祺在线全文阅读
1、读《翠湖心影》时,感觉清雅秀丽,好似一位江南水乡女子袅袅地走了过来.不是传统观念中的“丁香般结着怨仇的”女子,相反,给人一种谨慎平和的美。
2、没想到婚后,两人却经常吵架,抱怨对方这不对,那不好,对彼此非常失望。
3、空气流动,风的路线一万种。人山人海,吹不来去年春风。
4、不读《飘》,不理解生命的沉重。
5、他说:“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6、身边有一对刚结婚的年轻夫妻,原本相爱的两个人,经过相识、热恋、谈婚论嫁,最后满心期许走到一起。
7、父亲读过旧制中学,以为人医眼为业。爱好广泛,且样样精通,且样样擅长,从画画、乐器到做饭、手工,他无一不通。
8、当时,汪曾祺正想写一篇《城隍、土地和灶爷》,“这三个既不是佛教,也不是道教,但与老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老百姓最敬畏的就是这些。”
9、他起猪圈、刨冻粪,农活很苦很累,对一个书生来说,尤其沉重。他咬着牙挺了过来,心中不断给自己打气:“只要我下一步不倒下来,死掉,我就得拼命地干。”
10、散文选本《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收录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汪曾祺的多篇经典散文。这些散文不管是写凡人小事还是谈花鸟虫鱼,均于不经心中设传神妙笔,非常适合青少年和众多读者阅读。
11、人不可以太倔强,活在世界上,一方面需要认真,有时候只能无所谓。悲哉。所以我常常妥协,随便一个理发店,钻进去就是。理发师问我这个那个,我只说“随你”。忍心一个头交给他了。
12、他那时候心情也比较好,除了接送我去幼儿园,接送肯定是奉命,虽然他是户主,地位还是在我妈之后,他那时候还有时间陪我玩儿。我们住的地方离天坛公园很近,大概走十几分钟就到天坛公园南门,我印象里经常去天坛公园,有时候还晚上去,初秋晚上带我们去草丛里躺一躺,听听蛐蛐儿叫。那时候晚上除了正殿关门以外,其他好像没有人管,可以随便进。我印象挺深的,那段他还挺有闲情逸致的。
13、忽然想到一句话:“为民请命不能避,为国赴难不能避,临危受命不能避”。在疫情反弹的日子里,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大白”,他(她)们就是如你我一样的别人的丈夫、妻子、孩子……但是他(她)们选择了放弃小家去照顾大家,这种忘我精神——我很愿意称呼他(她)们为“贵族”——是很动人的。有了他(她)们的付出,更多的人家才可能“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14、而在汪曾祺的作品里,人性不是体现为轰轰烈烈的夸大失真的叙述,不是表现为刀剑相对的血腥;他那些恬淡忧伤的文字,凝结着的恰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人性之美。
15、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16、仿日本俳句,可以作一首诗:“冬天,脚炉焦糠的香。”手炉较脚炉小,大都是白铜的,讲究的是银制的。炉盖不是一个一个圆窟窿,大都是镂空的松竹梅花图案。手炉有极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为细末,略加蜜,筑成饼状),以纸媒头引着。一个炭墼能经一天。
17、在笔者看来,汪曾祺的生活哲学有二:一是“随遇而安”,体现在其作为右派被改造时的“逆来顺受”或者说是“甘之如饴”,这点笔者深有同感——人文学科的人似乎总想着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人的感受,即便这种体验在常人看来有那么点“苦不堪言”;二是“不能忍”,体现在对一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人的“非常讨厌”,笔者对这点非常理解——这正是中国传统文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品质。
18、简单地说,文化是人们生活意识、习惯、观念等的集合。说起文化,许多人可能觉得高深莫测。探讨文化问题,必定是学者专家的“专利”。而本文作者说起胡同文化,并没有很严肃地讨论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从琐碎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娓娓道出。
19、汪曾祺爱画画,父亲就让他跟在身边看,虽不指点他,但是也发挥了审美启蒙的作用。见他的字写得好,父亲也给予了很多建议。
20、他还写过一组人物散文,题目是《人寰速写》,总共三篇,有退休老头,有几个傻子,还有一群大妈,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每个人都活灵活现的,特别是《大妈们》那篇,把北京大妈的特点写出来,而且各是各的样,都不是坏人,但也有可乐的地方。他习惯观察较底层的人,对这些人有一种亲近感,不生分,不隔阂,不是说我要俯视你,我就是想描述你们的生活。用平视的视角,同时写得很平实,不人为拔高。
三、随遇而安汪曾祺散文
1、我自诩坦荡,行走人间。我思考潮汐起伏,思考林间鸟雀,思考宇宙星光,思考冷暖人间。然后你来了。你是潮汐,你是鸟雀,你是星光,你是人间。
2、的确,读这本《随遇而安》,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汪曾祺对待人生的态度:不管在什么环境下,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用温情和纯净来洗涤这尘世的苦闷、忧郁和惶惑。随遇而安,自在而活。
3、因为汪曾祺的创作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就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开始盛行,人们开始运用更加民主和自由的观点来反映文革时期的一些问题,来实现自己某方面的zz诉求。而汪曾祺恰恰反其道而行,追求一种小农的,桃花源式的精神实质,是一种纯粹的文人精神上的自我实现。
4、全国包邮,货到付款,敬请放心购买。
5、作家从北京人接人待物的细微之处,找寻着胡同文化的表象特征。并由这表象掘进内里,对深藏于胡同文化的实质作出了理性的概括判断:“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6、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
7、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朴实的愿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这也是很多当地人的希望。文章通过对往事的缅怀,对那些宁静、平实的日常琐事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平实而琐细生活中的缤纷色彩。语言平白、朴质,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佳文。
8、不仅人与物的关系需要磨合,人和人在一起也是同样的道理,要合得来,处得顺,都需要给一点时间去接纳,更需要理解和包容。
9、出名散文家汪曾祺,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一生颠沛流离,既经历过战乱、动荡的岁月,也曾被批斗、下放农村接受劳动改造。
10、本周为大家推荐《汪曾祺散文:随遇而安》。馆藏地址:外借室。
11、伴随而来的,还有不计其数的批判大会,这对谁而言,都是一种煎熬。
12、人在失意时更应该看一看这本书,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会有时,努力向上生长必然会由量变到质变。庄稼歉收,刘姥姥一家失去了过冬的保障,女儿女婿只会叹气,放不下脸面求告亲戚。刘姥姥积极面对,一进荣国府,厚着脸皮求周瑞家的通报,得到了王熙风的救济,二十两银子到手,冬衣和粮食难题也解决了。二进荣国府,靠自己的倚老装傻,顺利地得到了老太太的怜恤,满载而归,置田办业。新冠化蔓延,引发经济断链,为了化解危机,每个人都要放低身段,积极寻求自己的收入渠道。
13、老头儿发了几篇文章,有点影响了,也有搞创作的找上门来的,也闹出不少笑话,有一个叫韩蔼丽的,搞儿童文学,工作单位在鲁博,北京市的一个女作家,看完老头儿的东西就想过来交流一下,上楼一敲门,我妈妈开的门,看了人家一眼,就把人家推出去了,一个劲儿说:我们家不换鸡蛋,我们家不换鸡蛋。当时北京市民有好多家里都有富余粮票,农村有一些妇女拿自家产的鸡蛋挨家挨户敲门,用鸡蛋换粮票,十个鸡蛋换二三十斤粮票。韩蔼丽不修边幅,我妈妈以为她是换鸡蛋的,就把人家给推出去了。韩蔼丽第二次敲门,说我不是换鸡蛋的,我来找汪曾祺,这才进了门。以后这就成了一个笑话,每次她来都说:“换鸡蛋的来了!”
14、汪曾祺曾师从沈从文,对中国的古典文化也有很深的造诣,注重作品当中的意境美,言有尽而意无穷。而意境美恰恰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核心,所以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15、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
16、河泊厂胡同在现在的位置,原来还能找着,前四五年再去,陪一个电视台拍他故居的时候,一点找不着了。那个地方本来很好找的,周边都是特破的平房,它是一个小土坡上的四合院,找到那个土坡就能找到房子,但当时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后来看到有几个老头聊天,我就问这个地方,他们说你别找了,都在马路下边了。北京十多年前开了一条祈年大街,那地方就在祈年大街靠天坛那段的马路下边,全部给拆光了。
17、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沈从文的入室弟子。
18、●散文欣赏|余光中《借钱的境界》
19、《复仇》这篇文章很好地说明汪曾祺先生所要表达的大爱,当年还在成长的孩子们不要因为上一代的仇恨而蒙蔽了双眼,仇恨已然终止,留给你们的是祈福和希望。这是一位性情通达、随遇而安的作家给予整个民族的良知和信心。
20、●散文欣赏|毕淑敏《你的一责任是使自己幸福》
四、随遇而安汪曾祺经典语录
1、汪曾祺(左)、张洁、范用在宴席。(拍摄:许以祺)
2、如果不长大就好了,可是时光在身后挡住退路。
3、当然,他自己也没去补牙。靠着还勉强能用的假牙,硬是凑合了好几年。
4、在散文集《随遇而安》中,汪曾祺追忆故人、回溯往事。在他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们既能够看到他对亲人和故乡的怀念,也能够从一件又一件往事中感受这位散文大家对于亲人、朋友那份真挚的爱与感恩、关切与怀念之情;对待生活遭际的坦然、纯净的人生态度。
5、不读《红楼梦》,参不透长长的一生。
6、《随遇而安》,书中收录了汪曾祺经典的代表性散文,内容涵盖了作者的个人经历,从幼时到西南联大的求学历程,回忆了故乡的点滴,与老舍、沈从文、潘天寿等故人之间的情谊。
7、文章最后说作者自己一别翠湖已38年,除此之外,还记录了作者关于最近的一些有关翠湖的情况。其中难以掩饰对翠湖的关心。
8、“如约而至”是个多么美好的词,等得辛苦,却从不辜负。
9、我们DNA里的氮元素,我们牙齿里的钙元素,我们血液里的铁元素,还有我们吃掉东西里的碳元素,都是曾经大爆炸时千万星辰散落后组成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星辰。
10、春天,父亲亲手做了风筝,带着几个孩子,在麦田里奔跑着放风筝。
11、说了一堆感受,才来介绍本书的结构。本书分四个部分,一部分叫作“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在这章里,汪曾祺回忆了自己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等家人;第二部分是“自得其乐,随遇而安”,是对其身边人的描述,有小人物也有一些“名人”;第三部分是“汤和天气好”,写景;第四部分是“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写食物。让人颇为玩味的是,在女儿汪朝的叙述中,汪曾祺是个很喜欢喝酒而且一喝还无法控制自己的“老头儿”,但是在他的文字中,却找不到半个与酒有关的字,而多的是对天下美食的叙述,实在是很有趣,这种对酒的刻意回避是出于什么目的,大概也只有汪曾祺本人知道了。
12、什么是文化?众说纷纭。比较公认的文化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的看法:“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13、冬天的游戏:踢毽子,抓子儿,下“逍遥”。“逍遥”是在一张正方的白纸上,木版印出螺旋的双道,两道之间印出八仙、马、兔子、鲤鱼、虾……每样都是两个,错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时候各执铜钱或象棋子为子儿,掷骰子,如果骰子是五点,自“起马”处数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则可向内圈寻找另一个兔子,以子儿押在上面。下一轮开始,自里圈兔子处数起,如是六点,进六步,也许是铁拐李,就寻另一个铁拐李,把子儿押在那个铁拐李上。如果数至里圈的什么图上,则到外圈去找,退回来。点数够了,子儿能进至终点(终点是一座宫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宫还是龙门),就算赢了。次后进入的为“二家”、“三家”。“逍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四个人玩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叫做“逍遥”。
14、汪曾祺给人“旧式文人”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蕴藉于作品中而又表现在日常生活里的人格魅力。有人曾经戏称汪曾祺为本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这戏言实际上揭示了汪曾祺依傍着文化传统的心灵与入格特征。汪曾祺出身书香门第,精通诗书琴画的父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并最初将东方艺术的精神传递给他,其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有趣地描述了父子之间的关系。汪曾祺分析自己“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是在“温柔敦厚”的诗教里长大的。有一阵子对庄子很迷,虽然他感兴趣的是其文章而非思想,但“文章”和“思想”是难以分清楚的。因此他后来在分析自己随遇而安心态形成的原因时,突出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归结到最后,是在创作中形成了内儒外道的士大夫传统倾向。
15、由于新疆、西藏运费较贵,每套需补收30元运费差,请新疆、西藏的朋友酌情下单。
16、那一阵他开始搞京剧,他的几个传统戏是在那儿写的,包括《王昭君》《凌烟阁》;但是现代戏没有在家里写,包括《沙家浜》的前身《芦荡火种》,还有几个其他的戏,因为那些戏需要集体创作,所以创作人员要找一个地方封闭起来,讨论提纲,分工写哪几个场次,他写现代戏的时候在颐和园龙王庙住过,还有一个藻鉴堂。还有两处,可能是写《红岩》的时候住过,一个是在八大胡同一带叫韩家潭,可能也是文化局系统的一个院子。还有一个就是护国寺,现在的梅兰芳故居。我为什么知道?当时他们一集中就是一两个月,家里派我去给他送换洗衣裳,然后再把脏衣服拿回来。
17、虎坊桥没有太多可说的,因为老头儿在那儿总共住了不到一年半。较好的好处是他有了自己的书房,十平方米左右,有一个大书桌可以写东西,画大一点的画,但那时他的精力不太够了。
18、●散文欣赏:莫言《卖白菜》
19、我们在东单三条住在一个老的小洋楼,好像有二层,我们在一层最西边的一间房。就这么一间,什么都在里面。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幅很长的中国画的卷轴,记不清是山水还是花鸟了,后来我还跟老头儿提过。他说这是去老舍家吃饭的时候,老舍夫人送的。他又补了一句,说,老舍夫人送完以后,老舍先生悄悄跟他说,她的画就那么回事,回家凑合挂吧。老舍先生很懂画,他不好当着夫人明说这个话。
20、在当今世界,灾害、疾病、战争、意外事件层出不穷,众多人挣扎在时代的洪流中饱受痛苦和折磨。相关新闻日复一日的轰炸着每个人的眼球,一时间,焦虑、苦难、抱怨似乎成为了社会的主色调。
五、随遇而安汪曾祺读后感
1、●散文欣赏|老舍《我的母亲》
2、汪曾祺十几岁学会了抽烟喝酒。自那以后,父亲喝酒时也会添一杯,抽烟时也记得带他一个,甚至还会主动帮他点烟。
3、他们互相指责对方变了,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人。
4、汪曾祺深受父亲的影响,成家立业后,也延续了这种“是父子更是兄弟”的相处模式。
5、秋天,父亲为孩子做西瓜灯,点蜡烛玩耍。
6、出自《胡同文化》!是汪曾祺老先生的一篇书序!知足常乐,随欲而安,难得糊涂,万事随缘!全句!
7、愿我们都不会把所有別人对我们的好,视为理所当然。因为知足,会更接近幸福。
8、对于这件事,汪曾祺觉得非常满意,因为很少有人能一次性成功安装假牙。
9、苹果的优越感,是数据线给的
10、一书在手,可以忘忧。相信读过这两本书,你会把对生活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恐惧丢掉。希望在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感受阅读的温度。
11、一次,和朋友爬山,她特意穿了一双新运动鞋,最后脚跟磨起了泡。
12、父亲并不因此自傲。相反,他“为人很随和,没架子。他时常周济穷人,参与一些有关公益的事情。因此在地方上人缘很好。”
13、牙医分三次,在一周内,把他的十一颗牙全部拔掉,做了一副满口。等装上后,汪曾祺用得很好,不需要再做第二副。
14、对待儿子汪曾祺的学业,父亲关心,但并不强求。
15、生活的磨难推动了感情的成长,让斯佳丽的婚姻渐入佳境。阿希礼是她的白马王子,但她不是阿希礼的知音,导致爱而不得;查尔斯是她的报复武器,但从没走进她的心里,经过战争,他让她成为黑寡妇;木材商弗兰克,是她生活的转机,但这是一个墨守成规的商人,让她恼火至极;兜兜转转,和她心性相通的,竟是一直默默地爱她的瑞特。这四段感情,让斯佳丽悟出爱的真谛。敢爱敢恨,如何去爱,是瑞特教会她的。疫情下的工作异常艰辛,一屋两人三餐的日常生活虽然平淡,但是希望你明白:这份平淡的背后,是爱人的不懈付出。
16、他还说:“到了美国,我的一感觉,是我有把握活着回去,而且会活得很愉快。”
17、《汪曾祺散文集》是2018年11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内容简介:《随遇而安》经历过曲折岁月的汪老,用笔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随遇而安、恬淡安闲的美好世界。通过这些文字,去探寻人性中至真至善的一面,用温情和纯净来洗涤这尘世的苦闷、忧郁和惶惑,自在而活。《自得其乐》汪老写草花鱼鸟、生活琐事,总能从朴素生活中找到凡世之乐。正如汪老所言,“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活着多好呀》人生实苦,他却给生活加了一层糖衣,在平常中找寻趣味与美感。汪老写生活琐事、身边人物,幽默风趣又乐观积极,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仿佛人人可爱,事事可玩味。
18、汪曾祺作品的语言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是很有特色的。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本文语言平白、朴素,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比如开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19、评论:“荡发荡发”的故乡、梦与记忆/来颖燕
20、他说,这次旅行很愉快,我和同志们也相处得很融洽,没有一点隔阂,一点别扭。这次批判没有使我觉得受了伤害,没有留下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