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郦道元三峡
1、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2、秦代、汉代都有《水经》,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到底是哪个时代成书的《水经》,原作者是谁,郦道元也没说。
3、《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此文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记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描绘出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展现出了长江万里图中一帧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其用语言简意赅,描写则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4、翻译:长江水清澈之时,可见其底,树木枝繁叶茅,把山都染绿了,群山俊俏险拔犹如擎天之柱,野草翠绿欲滴,随风拂动。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千二百里:一千二百里,约合350公里。
7、山势高耸险峻,连绵不断。“略无阙处”写山的连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的高耸,“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三峡的狭窄。
8、怪柏:形状奇特的柏树。
9、(5)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绝:阻断。
10、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13、《荆州记》成书时间早于《水经注》,但《荆州记》这本书已经亡佚,《隋书》有这本书的记载:
14、✦夏水襄(xiāng)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陵,指水漫上山陵。襄,淹上,漫上。陵,山陵。出自《尚书·尧典》:“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襄,动词,上,冲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15、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
16、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7、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水文资料,在记录自然风物方面也贡献卓越,更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早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啊,郦道元便发现了出名的阴山岩画,并在《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录,这个时期的阴山岩画里就有最早的青铜时代的狩猎、放牧、耕作图。阴山这条地理分界线在当时中国,尤其是在当时的战略冲突下,有着独特的意义。后来王昌龄的名句“不叫胡马度阴山”,立刻就使得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那种高昂的英雄主义得到了升华,上升到了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
18、所以,可以说《水经注·江水·三峡》一文引自南朝侍郎盛弘之的《荆州记》,并不是郦道元的原创。
19、《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概括无疑,这句话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0、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14)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二、郦道元三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不同和共同之处都给你写上共同处都写到了三峡山水的奇伟。李诗的重点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遇赦东返时无比轻快的心情。郦文意在写实说明,重点描写三峡隐天蔽日的地貌特征和四季景观的主要特色。余文主要在阐发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方面的思考。包括对诗情、和平、壮美、柔美、冲击世俗的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2、按照时间顺序——季节的顺序。先写夏季,再写春冬,最后秋季。因为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有帮助请给好评,谢谢
3、三峡:重庆市至湖北省间的瞿塘峡、西陵峡和巫峡的总称。
4、郦道元(公元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郦道元年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少时博览奇书,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众多地区,考察河道沟渠。
5、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6、(1)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三峡: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7、山之高峻的来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百夜不见曦月。夏季江水迅疾的句子:至于夏度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知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道,不以疾也。
8、不以疾:没有这么快。以,这样。疾,快。
9、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17)良:形容词用作副词,甚,很。
12、全文四段,即是四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一段作者先写山。寥寥数笔就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就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第二段开始写水。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
13、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
1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15、一段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就形象的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就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16、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7、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那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山峰中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有很多趣味。赏析: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18、它名义上是以《水经》为蓝本作的注释,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19、郦道元呢,据我们的家谱记载,就是我的直系祖先。中国人的文化信仰其实是祖先崇拜,但祖先崇拜的本质呢,是先贤崇拜。所以后人都以自己的族姓中有先贤、有杰出者为荣,所以我们介绍自己的时候就会说我姓李,李白的李,对吧?我姓杜,杜甫的杜,像我就会说我姓郦,郦道元的郦,我以我的祖先为荣。
20、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三、三峡导游词800字参考郦道元三峡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①都表现了三峡水流速度极快②都写了连续不断的猿啼③都写了连绵不断的高山表达意思相同的: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和三峡中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希望对你有帮助
3、chūndōngzhīshí,zésùtuānlǜtán,huíqīngdǎoyǐng。juéyǎnduōshēngguàibǎi,xuánquánbàobù,fēishùqíjiān,qīngróngjun4mào,liángduōqùwèi。(yǎnyīzuò:shānxiàn)
4、第四段写秋天三峡之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
6、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漱:冲荡。
7、全文四段,即是四幅挺拔隽秀的水墨山水画。一段作者先写山。寥寥数笔就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就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第二段开始写水。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之迅疾。
8、第三段写春冬景色时,即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又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溯其间”的动景。文章一段写善事。第二段写水势。两者有何联系?答:是为了更多方位的描写出三峡的特点!险与美!文章应用渔歌作用是什么?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9、每至晴初32霜旦林寒34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37引38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42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43泪沾44裳”
10、(2)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
1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2、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13、由于创建了三峡水库,两岸山岭被炸开,于是有了“高峡出平湖”的秀美景色,少了“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粗犷,高猿也隐退了。
14、作为宜昌人我可以告诉你60字说不完但可以肯定的是水位上涨河道中一些低于海拔175米的山川名胜将被淹没.河道会变宽,水流会更平缓,所以水会更清.
15、绿潭:碧绿的深水。潭:深水。
1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一作:山献)
17、(18)每至:每到。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18、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19、这就跟《竹书纪年》一样,这本书在宋代靖康之乱中散佚,但是,古代学者经常引用,后世学者通过这些转引将其拼凑起来。
20、宣:宣布,传播,传达。
四、郦道元三峡几年级
1、郦道元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后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众多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在游历的过程中,他常感地理方面史籍的不足,遂以毕生心血,撰成《水经注》四十卷。
2、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3、“至”是动词,“到”的意思,“于”是介词。全句意思是说到了夏天江水暴涨,大水溢上山陵。至于也就是到了.
4、(15)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
5、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6、点上方绿标即可听到高考必背古诗文
7、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从小喜爱游览山川河流,并搜集当地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创作《水经注》四十卷。此篇文章即是从中节选出的,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8、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9、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有山才有"所以从山写起.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而且作者是为江水作注,所以重点写水.是为江水作注,所以重点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比较具有特点.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比较具有特点.
10、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素:白色。湍:急流的水。
11、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无法看见。扩展资料: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是一篇出名的山水之作,作者只用不到两百字的篇幅就描写出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
12、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
13、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出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14、从战国开始,三峡段长江,就开始散发无限魅力,并吸引了众多天才诗人,让他们流连与此,反复吟咏,留下千古名篇,以赞叹于后人。
15、(14)绝巘:极高的山峰。
16、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
17、哀转久绝: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18、可以看出,从第四句开始,和郦道元《三峡》完全是一模一样。
19、郦道元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其曾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等职,还做过冀州长史、鲁阳郡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务。执法严峻,后被北魏朝廷任命为为关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子恢在阴盘驿所杀。
20、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五、郦道元三峡山的特点
1、幼时随父访求水道,博览奇书,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众多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官之后,仕途坎坷,未尽其才,历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将,迁冀州长史、青州刺史、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转河南尹,封永宁伯。执法严峻,拜关右慰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为叛臣萧宝夤部将郭子恢杀于阴盘驿,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
2、第三段写春冬三峡之景。“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3、《水经》的原作者有说是东汉的桑钦,也有说成书于三国、魏晋等等.......成书年代、作者一直存在有很大争议(这就是另一个复杂问题,另文再谈)。
4、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也说《三峡》的作者是北魏时代的郦道元,但是这个理解是有问题的。
5、有些没有注明来源,因为古代著作并没有文献注释系统,并不像今天一样,引用别人的文献不注明来源,就是剽窃。
6、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7、(8)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
8、郦道元(?~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时期酷吏、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
9、三峡,无峰不雄,无滩不险。瞿塘峡以雄伟峻拔著称,巫峡以幽深秀丽驰名,西陵峡以滩险水急逞胜。在三大峡谷之间,处处风光旖旎,两岸青山,数叶扁舟,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似诗如画。
10、《三峡》也即《水经注·卷江水》中一个段落:
11、在春、冬两个季节,就会看见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里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12、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13、(9)虽:即使。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14、文章从第二段开始写水。在作者的笔下,水仿佛是一条时间的长河,一点一滴的奔涌着。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较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水位之高,还有水流之急。接下来就漂亮了,“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大家读起来是不是特别熟悉啊?其实李白的千古名作——“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就是化用了郦道元的《三峡》的这段话,而且这段话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之后的水流之急。
15、全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16、(22)哀转:声音悲凉婉转。绝:消失。
17、第1段为1层:介绍三峡的地貌第4段为2层:介绍三峡四个时节的景象,融情入景,以渔歌做结
18、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9、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20、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扩展资料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