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水调歌头苏轼
1、苏轼的中秋水调歌头(拼音版)
2、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吗?这使用了什么手法?
3、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4、(不胜)胜(shèng):承担、承受。经受不住。(古代读shēng,现在一般读shèng)
5、出色教学设计赏析|《醉翁亭记》—欧阳修
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7、拟借寒潭垂钓,又恐相猜鸥鸟,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8、3、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作者情感的变化。
9、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10、(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11、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蹊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12、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13、——贺铸《水调歌头·台城游》
14、yīqiáofēijiànánběi,tiānqiànbiàntōngtú。
1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6、——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
17、出色教学设计赏析|《与妻书》—林觉民
18、他写这首词时正处在zz失意的时候,这首词正反映了他内心的激烈矛盾,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19、《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20、掌握写景当中虚实结合、侧面烘托的手法。
二、水调歌头苏轼原文翻译
1、宫阙: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这里指“月宫”。绮户:雕花的窗户绮,指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这里指花纹、图案。户:本指单扇门,窗户。这里指窗户。“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意思是: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其实《水调歌头》是一个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五叶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五叶韵等变体。
2、词~~~词牌名《水调歌头》答案补充就是《水调歌头》答案补充明月几时有是题目~~答案补充上阕~~~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不是豪放派的,而是一首婉约风格的词。
4、zhuǎnzhūgé,dīqǐhù,zhàowúmián。
5、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6、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7、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他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8、wǒyùchéngfēngguīqù,yòukǒngqiónglóuyùyǔ
9、诵读法、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10、shénnǚyīngwúyàng,dāngjīngshìjièshū。
11、向先辈们学习,写一段话,借月来抒发你的心声。
12、bǐngchénzhōngqiū,huānyǐndádàn,dàzuì,zuòcǐpiān
13、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14、速背PPT上展示的与苏轼相关的重要常识。
15、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16、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予人玫瑰之手经久犹有余香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击好评☆。
17、高处不胜寒。
18、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19、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2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三、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1、兰台公子:指战国楚辞赋家宋玉,相传曾作兰台令。
2、在这首词当中,哪几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始终保持一致吗?
3、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4、gāochùbùshènghán。
5、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6、①听读:要求学生划出朗读节奏,给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注音。
7、shuǐdiàogētóu(sūshì)
8、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9、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胸襟。表达出作者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达到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留给后人无尽温暖与美好。
1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1、朗读PPT上展示的时间
12、bùyīngyǒuhèn,héshìchángxiàngbiéshíyuán?
13、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苏轼因为zz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4、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15、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合作)
16、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8、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9、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结句与上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20、展示PPT,引导学生填空,复习巩固苏轼的常识。
四、水调歌头苏轼写作背景
1、像中秋佳节如此明月几时能有?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高遥在上的宫阙,现在又是什么日子。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4、景:月、酒、青天、风、琼楼玉宇、朱阁、绮户。
5、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6、词的开头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词中的把酒问青天与词前小序“欢饮达旦,大醉。”起到了呼应的效果。苏轼非常喜欢饮酒,在他的诗词中经常会表现出来,他曾经说过“赖我胸中有佳处,一樽时对画图开。”
7、(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8、中秋。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9、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0、他其实主要是为抒情,他自己说是“兼怀子由”,即苏子由,也就是苏辙,他的亲生弟弟,也是个大文学家。
11、教师用王国维的对文学界旷世不遇的奇才的论述导入。“天才者,或数十年一出,或数百年一出,而又须济以之学问,师之以德性,使能产生真正之文学。其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12、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3、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
1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5、rényǒubēihuānlíhé,yuèyǒuyīnqíngyuánquē
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18、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19、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20、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五、水调歌头苏轼
1、虽然苏轼本人是豪放派的的代表,但是并不代表他所有的词都是豪放派的,他是一位多才的诗人。
2、出色教学设计赏析|《六国论》—苏洵
3、通过教师的介绍传递给学生这部作品的重要性,让学生心中产生困惑,进而更进一步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4、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5、由作者引入到作品,点出该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6、这是词人的感性占了上风,也是情到深处的不自觉语。但是接下来理智让词人发出感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都是正常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既然你我分处两地,那就让月光带着我的思念,到达你的身上吧。
7、进一步形成良好朗读习惯。
8、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
9、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10、1、学生结合词前小序和之前两个学习活动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
11、伟大的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当日,挥笔写下了一篇名作《水调歌头》。当时,他正处在辗转各地为官的状态,在中秋之夜独居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体现出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12、反复的朗读和点评,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13、(丙辰)熙宁九年(1076)
14、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该词为例,学会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15、重要的文学常识要引导学生复习巩固。
16、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17、出色教学设计赏析|《琵琶行》—白居易
18、(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0、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