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封建专制王朝最黑暗龌龊的表现是什么?答案总是少不了宫廷斗争。为了争夺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出出阴谋、颠覆、仇杀、乱伦及骨肉相残等罪恶不断地上演、升级,扭曲人性、灭绝人伦的事比比皆是。大家所熟知的宋真宗时期“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便是典型代表。

无论是早期的元杂剧《抱妆盒》,还是后来包公戏中出名的《狸猫换太子》,无不把其中的女主角——皇后刘娥描述成一个卑鄙恶毒、阴险狡诈的女人,以致其千百年来背负了众多骂名。但其实,这位刘皇后不仅称得上一代贤后,更是众多打工妹们逆袭的榜样。她在历史上的表现,足以让她跻身古代出名女政治家的行列之中。
从落魄街头到王府宠姬
刘娥是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郊区)人,14岁时就嫁给了大她六岁的银匠龚美。和现在很多肥皂剧的剧情一样,新婚燕尔的小两口为了开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便不远万里来到当时的首都开封,开启了“北漂”模式。
按理说,这样一个已婚女子,无论如何也没法和皇帝产生交集,可命运偏偏就是这样让人捉摸不定。在京城几番闯荡下来,小两口花光了所有积蓄却一事无成,眼瞅再赚不到钱就要饿死街头了,无奈之下龚美只能挥剑斩情丝,含泪把自己如花似玉的小媳妇卖了。刘娥虽不愿答应,可想到两个人确实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最后也不得不和丈夫洒泪而别。就这样,刘娥被卖到了指挥使张耆的家里。
虽然只是一个打工妹,但刘娥正值豆蔻年华,生得是面容圆润,秀发漆黑,身材窈窕,口齿伶俐,张耆对她很是喜爱。恰好不久后,张耆的好哥们、当时的襄王赵恒(赵恒登基前曾先后受封为韩王、襄王、寿王,本文取其一)来张府做客,一下子就看上了刘娥,恳求张耆割爱,把这个美人送给自己。也有一种说法,说是张耆为了巴结襄王,主动把佳人相赠。但不管哪种说法正确,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就是,刘娥由此成为了襄王的宠姬。
从寄人篱下到入宫为妃
刘娥初入王府,很快就和襄王如胶似漆。但好景不长,不知怎地,宋太宗听闻儿子竟然在外面找了一个二婚的川妹子,而且还被迷得神魂颠倒,不由得怒从心起。他叫来襄王,喝令他赶紧把刘娥撵出府去,如若不然,就自绝于赵氏祖宗的牌位之前。襄王虽然不愿,可皇命难违,他只好假装将刘娥赶走,暗地里却悄悄送到张耆府上,嘱咐张耆替自己好生照看美人。从此以后,只要一有空,襄王便乔装打扮来到张府,和刘娥偷偷相聚,这一偷便是十几年。
但是,襄王毕竟妻妾众多,加之需要时常入宫觐见、处理政务,不可能天天去陪刘娥。孤苦无依加上寄人篱下,让刘娥心里很是苦闷。为此,深知襄王之心的张耆请来了专业老师教刘娥音律和乐器演奏,还专门让人为她讲解经史。刘娥勤奋异常,而且她明白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再美的容颜迟早会老去,只有使才德与时俱进,才能永远抓住男人的心。于是十几年中,不论寒暑,她始终苦学不辍,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难得的是还对古今治乱兴衰也很有研究,在治国韬略上颇有见地,这为其日后垂帘听政时得心应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功底。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去世。襄王即位,是为宋真宗。真宗登基后,再也没有谁能阻止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了,于是他马上光明正大地把刘娥接入宫中。因为有之前的经历,真宗对刘娥既是喜欢,又是愧疚,所以对她的宠爱与日俱增。刘娥通晓史籍,她懂得自古以来,像她这样一个出身贫寒的姑娘,要想在后宫中立足十分不易。更何况伴君如伴虎,谁能保障皇帝永远都对自己好呢?所以,刘娥从不恃宠而骄,反而谦卑待人,哪怕对身边的侍女也同样施之以仁爱,赢得了皇宫内上上下下的喜欢。尤其是她对待出身襄王侍妾的杨妃,情同姐妹,自己受到的赏赐,一定要求真宗同样封赏对杨妃。这样一来,刘娥不仅在无形中提高了的声望,也使得真宗对其更加青睐。只过了三年,她便从美人晋升为德妃,成为了后宫中仅次于皇后的二号人物。
从皇后到太后
虽然自己地位尊崇,但刘娥也有两个心病:一是出身贫寒,几乎满朝皆知;二是长期用土法避孕,大损其身(当时襄王和刘娥在外偷情是背着太宗进行的,要是弄出下一代来把风声传出去,惹恼太宗不说,遇到寇老西、包黑炭这类不讲情面的大臣还会被狠参一本,那襄王没准真要自绝于列祖列宗了),以致不能生育(一说只能生女儿,生不出儿子)。
正因如此,真宗的郭皇后病故后,真宗欲立刘娥为后,遭到了群臣的激烈反对。双方相持不下,后位一直悬空。为了堵住群臣之嘴,刘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平生所学。她宣称自己的父亲刘通宋初时曾掌禁军,以军功迁虎捷都指挥使。年幼时父亲不幸阵亡,这才家道中落。这段编出来的出身,后来竟然成为史家为其立传的依据(详情可见《宋史.后妃传》)。那没有儿子怎么办?这个也不难,当时正好真宗的侍女李氏(即“狸猫换太子”中李宸妃的原型)为真宗生下一子,也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刘娥便将其收养为子。这样一来,出身上去了,儿子也有了,朝中反对立其为后的人也越来越少。终于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刘娥被册封为皇后,正式母仪天下。
入主中宫后,刘娥继续发扬她谦恭和蔼的一贯风格,不但把宫闱之事处置得井井有条,而且真宗退朝后,阅览奏章多至深夜,她总是陪伴左右。由于真宗身体不好(媳妇多的人一般身体都不太好),刘娥时常代皇帝处理政事,“周谨恭密”,从未出现失误,越来越被宋真宗倚重和信任。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病逝,遗诏以刘娥为太后,太子赵祯即皇帝位。因皇帝年幼,因而军国大事皆听命于皇太后,刘娥也由此开始了长达十一年的垂帘听政之路。
从垂帘听政到一代贤后
刘娥在垂帘听政期间,都干了些什么呢?
一是促进民生。这十一年里,北宋保持了社会的总体安宁。刘娥不愧是一位很有手段的女政治家,她以雷霆手段铲除了狂妄弄权的丁谓一党,果断制止了真宗朝劳民伤财的崇道活动,大大缓解了阶级矛盾。此外,经她首肯,北宋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促进了民间经济的蓬勃发展。史称刘太后当朝,“号令严明,恩威天下。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她严格限制宦官、外戚的权力,澄清吏治、完善台谏官制度,使宫内宫外无论远近亲疏皆奉公守法。历史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帝王并不多,值得点赞。
二是培养仁宗。众所周知,宋仁宗是中国历史上出名的贤德仁慈之君,而这离不开刘娥的教育和培养。刘娥对仁宗的教育,堪称“魔鬼训练”。除了《帝范》《圣典》《惟皇戒德赋》等帝王必读教材必须滚瓜烂熟外,对仁宗的一言一行,她都严格以礼法来规范,并时常让仁宗默写《孝经》《尚书》和《贞观政要》中那些仁孝和顺及亲民爱民的名篇,其用意不言自明。正是得益于她的用心良苦,仁宗在位的四十二年(实际执政三十一年)是北宋最为繁荣的时期,范仲淹、韩琦、包拯、狄青等名臣都是活跃于这一时期。可见,没有刘娥,就不会有后来的宋仁宗,更不会有被史家津津乐道的“仁宗盛治”。就冲这一点,她绝不应该在后世背负众多骂名,更不应该因为“狸猫换太子”这一出莫须有的典故而遗臭万年。
其实,“狸猫换太子”一事,早已有诸多史家撰文澄清,证明其乃无稽之谈。嫔妃无子,遂收养身份更低的嫔妃之子,这种做法历朝历代屡见不鲜。况且刘娥以李氏之子为子,真宗和李氏都是极为赞同的。刘娥有了此子,即可巩固乃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此子以刘娥为母,“子以母贵”,他将来必大有出头之日,这一点李氏是十分清楚的。所以,此事可谓两全其美。因此刘娥没有必要费尽心机从李氏那里抢孩子,并残害李氏。的历史中,刘娥对李氏非常感激,说服真宗封其为才人,让她一同服侍真宗。她明白杀戮不能解决问题,只能让问题激化。待之以仁,比待之以狠,显然获益要多得多。李氏从一个侍女,变成了嫔妃,自然也对刘娥感恩戴德,不会戳穿这层窗户纸。李氏后来还被封为宸妃,死后按照太后的礼节下葬。从人性的层面来看,李氏无法与儿子相认,的确很残酷;但换个角度说,她也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如果赵祯不认刘娥为母,又怎么可能接班真宗呢?
从横遭冤枉到冰释前嫌
明道二年(1033年),刘娥去世。有人向仁宗进言其生母另有其人,称其被刘后虐杀。仁宗闻讯后勃然大怒,派兵包围刘氏府邸,打算诛灭刘氏满门以报仇。但当他看到李氏穿着皇太后的冠服,躺在水银棺材里面色如生、毫无被虐待的迹象后,不由得失声痛哭,于是感叹道,人言不可尽信,遂在刘娥牌位前焚香祭拜,对其恩礼如初。相信那些编造谎言的人见此场景后,一定会感到十分无趣和尴尬。
此外,刘娥对前夫龚美也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她明白自己能有今天,是拜前夫所赐。于是,经她提议,真宗赐龚美为刘姓,改名刘美,继承刘娥父亲的香火。当初的老公,不仅变成皇亲国戚,而且成为了她的娘家人。刘娥这一招非常高明,既拉拢了刘美,让他和自己站在了一条船上,使自己在朝中有所依靠,又以恩宠封住了刘美的嘴巴,免得他落魄后,将两个人的丑事宣扬出去。这一招,比历史上某些人得势后的卸磨杀驴之举实在是强太多了。无怪乎有史书评价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诚如是也!
这样一位仁爱和善、智计并举的奇女子,在后世竟被黑化为阴险歹毒之徒,实在是有些不公。但是,看看苏定方、潘仁美、庞籍、吕文德,被无端黑化的人,又何止她一个呢?如果不是文学创作造成的负面影响一直根深蒂固,这位出身平民的皇后值得人们千古传颂。她那不凡的人生经历和逆袭过程,也值得今天的人们认真地借鉴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