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陶渊明金刚怒目
1、陶渊明诗歌和其为人一样,自然率真,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想当官就当,想归隐就归隐,贫困的时候可以上门去乞讨,富足的时候会准备丰盛去迎客,古往今来的名人贤士之中,他的率真最让我钦佩赞赏。这个是苏轼的评论。
2、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3、十几年前,迦陵先生在家里给学生们讲陶诗,我也忝陪其末。叶嘉莹先生讲课,主要是让学生们说自己的读诗心得,互相讨论,希望大家多读多思多悟,自己很少参与意见。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逐渐发现我和他们的意见都很相左,甚至和自己几年前对陶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后来细想想才发现,所有这些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都是从来没有离开过校园这种生存环境的,有些人到了四十多岁,还是没有真正出过校门,接触过更广阔的生活。而我则是本科毕业就“以心为形役”,为生计去奔波了。我也发现,在没有离开学校时,在人生观念没有被更广阔更复杂的生活改变时,我和他们的看法是一样的。
4、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5、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桃花源记》应当強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
6、在后世绝大部分评论家看来,陶渊明在zz上爱憎分明而立场坚定,甚至认定陶诗“晋时所作者皆题年号,入宋所作者但题甲子而已。意者耻事二姓,故以异之”(《文选》卷二十六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五臣刘良注),毋庸赘言很难接受陶渊明曾先后替桓玄和刘裕这两位篡晋自立的“乱臣贼子”效力的事实。
7、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8、那样的时代才能产生陶渊明这样的大诗人,才能容得下陶渊明这样一个任性的人。
9、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10、归隐田园后,陶渊明的日子是异常穷困的:“寒馁常糟糠”,“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有时竟至乞粮而食的地步。这时,他虽然也有“贫富常交战”的思想斗争,但斗争结果是决计不变退隐的意志。饱学艰辛的陶渊明,对农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有了深切的了解和体验,使他知道了“衣食终须记,力耕不吾欺”的重要道理。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1、陶渊明与曹孟德一样,因为人生苦短,而心中壮志未酬才感到忧闷。一个真正信奉老庄的人,内心对生死应该是看淡的,如果清楚知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那么,说明他们还没有彻底把自己麻醉。
12、房屋的井灶下留有遗迹,桑和竹残存着枯朽干株。我打听在这里打柴的人:过去的居住者都到哪里?这里的打柴人便对我说:都死光了没有留下后裔。三十年就改变朝市面貌,这句话可真是一点不虚!人一生就好似虚幻变化,到最终都不免归于空无。
13、耕种在前,读书其次。这表现了诗人淳真朴质而富于人民性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14、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妇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笫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15、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16、译文: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僻巷里难闻到车马声响。白天里经常地关闭柴门,独处在空室中不生杂想。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拨开草丛不时互相来往。
17、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18、(强推)1⃣️古代彩色版复习笔记,可对照(古代文学目录)看,这份笔记结合袁行霈、游国恩等多个中国文学史版本,177页,精心编排,不需要二次整理,可以直接背诵。(1份,单买10元,也可回复“古代”免费领)
19、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20、(作者)陶渊明(朝代)魏晋
二、陶渊明金刚怒目的一面
1、因此,当时的知识分子尽可能的不过问zz
2、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个出身“孤寒”的士人,后来做过晋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陶渊明时,家道中落,生活虽较贫困,但他十分好学,“少年罕人事,游在好六经”,博览不少儒家著作,这使他产生了追求“仁政”,辅佐“明君的zz理想,立志做番“大济于苍生”的事业。另一方面,他受所处时代和老庄思想的影响,也滋生了一种隐居自得、“击壤以自欢”的生活意愿。陶渊明思想中有着“出仕”与隐逸”的矛盾,但在少壮时期,他“猛志逸四海,骞(xian掀,振翼而飞)翮思远翕(zh0铸,飞)”,还是积极进取的。
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5、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6、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7、(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宋•庞元英《谈藪》:“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9、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10、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11、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12、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13、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14、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视域内,从现实的人的本质出发,冯契对于鲁迅“金刚怒目”说进行了转换。这种转换,使得鲁迅先生的提法更具有了理论意义。
15、中国文艺评论网微评投稿邮箱
16、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17、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18、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19、陶渊明出身庶族,从小父亲就去世,在外祖父家长大,外祖父家藏书丰厚,除了阅读老庄书籍之外,他还读了儒家的经典。儒家经典在那个时代应该属于比较偏门的异类的书。即使后来跻身官场,但庶族的身份依然使他备受冷落与歧视。
20、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三、陶渊明金刚怒目式诗歌
1、◎《中国文艺评论》|意象经营意境生/胡经之
2、《咏荆轲》《咏荆轲》——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城。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3、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
4、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文字很直白地表露出跟当时的zz环境有关的内容。他不像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潇洒直白。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孟子虽将伯夷和柳下惠并称为“百世之师”(《孟子丶尽心下》),不过细究起来,两人还是大有区别。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很有兀傲日旷达而清介自守的气概,柳下惠却“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公孙丑上》),不免有些低声下气而与世俯仰的窘迫。
7、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8、(推)4⃣️外国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彩色版),这份笔记结合郑克鲁、朱维之等多个版本,共67页,包含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精心编排,条理清晰,不需要二次整理,可以直接打印背诵。(名词解释+知识点2份,共10元,也可回复“外国”免费领)
9、柳下惠答复他说,一个人终身行直行,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都是一样会有问题,都要吃亏,会被挤下来。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来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并不想为国家社会做事的,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一样可以做事。换句话说,随便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
10、同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也一样,三言两语将房前屋后的景色概括出来了。
11、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12、译文: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13、来源:南开大学报2016年9月30日第1312期03版
14、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15、理论评论文章投稿邮箱:zgwlplzx@1com~
16、最能反映陶渊明诗风中“金刚怒目”一面的诗歌作品是《咏荆轲》。
17、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
18、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19、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20、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四、陶渊明金刚怒目式作品分析
1、希望有一天,他们,我,你们,都能与陶渊明一起生活在桃花源。
2、宋代朱熹《朱子语类》:“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3、陶渊明想通过出仕实现自己的志向,现实生活却使他碰了壁。这是因为,他所处的东晋王朝不仅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极其尖锐激烈,而且门阀制度极盛,zz腐朽黑暗。按照当时推行的九品中正”选举法,人材的录用晋升,全凭门第家世的高低,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官场里,大贵族、官僚、地主们勾心斗角,倾轧残杀,污浊不堪,对待门第卑微的下僚辄趾高气扬作威作福。处于这种世态,陶渊明自然不可能得到施展才智的机会。他不得不用一次又一次的消极退隐,来表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4、陶渊明的作品的艺术特色:
5、顿时掩卷长叹!并不是只有我这样去理解渊明,因为并不是只有我有过这样的人生感受。
6、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出色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7、*作者:李欢友,单位:慕尼黑大学文化研究系
8、《宋书》本传说渊明“起家州祭酒”,“复为镇军、建威参军”,最后才出任彭泽令。在出处行藏之际,他其实有过多次反复,时仕时隐,犹疑未决,前后至少有十年之久。尤其值得注的是“镇军参军”一职,本是“镇军将军参军”的省称,历代研究者多认为“镇军将军”即当时北府军的统帅刘裕。另据后人钩沉索隐,在出任镇军将军参军以前,他还有两三年左右在权臣桓玄手下充当过僚佑。无论桓玄还是刘裕,都是东晋末年呼风唤雨、颠倒乾坤的威权人物。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10、同样,渊明亦是传真不传伪。有人说他活了63岁,有人说他活了51岁,52岁、56岁、59岁,甚至还有人说他活了76岁。或许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弄清一个人的生平是读懂作品的前提。没错,但这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难道只留下一首作品,我们就不去读了?那些所有佚名的作品就无法打动任何人了?我觉得,从文学角度讲,知人论世只是文本阅读的拓展。就像很多人喜欢李商隐的《无题》诗一样,作品影射的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最直接的感动。
11、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12、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13、“金刚怒目”作为审美传统的历史谱系
14、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15、◎《中国文艺评论》|“典型”与“形神”:中西文艺理论、美学关于艺术形象认识的差异性解析/李健
16、自由的个性就不仅是类的分子,不仅是社会联系中的细胞,而且他有独特的一贯性、坚定性,这种独特的性质使他和同类的其他分子相区别,在纷繁的社会联系中间保持着其独立性。“我”在我所创造的价值领域里或我所享受的精神境界中是一个主宰者。“我”主宰着这个领域,这些创造物、价值是我的精神的创造,是我的精神的表现。
17、古文|唐诗宋词|国学经典|古代风俗
18、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指向
19、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20、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记载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时代泊的人,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还可能稍稍早一点,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柳下惠的这几句话,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
五、陶渊明金刚怒目之作是读山海经还是读荆轲
1、桓玄自恃功高,曾废黜晋安帝而自称为帝,刘裕旋即起兵征讨。其后桓玄兵败伏诛,刘裕趁机独揽朝政,最终假托禅江而代晋建宋。这一系列瞬息万变、波橘云诡的政局变幻,陶渊明非但亲睹,还极有可能不由自主地被裹挟其中。
2、陶渊明在农村虽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和平生活,但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鲁迅语)。他除了写出大量田园诗外,还写了一些咏怀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之类,表达他“猛志固常在”的情怀。这类“金刚怒目”式的诗篇,证明陶渊明身在恬静的田园,内心却仍然燃烧着要为实现自己政洽思想而奋斗的火焰。正如鲁迅说的,“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3、冯契“金刚怒目”说立足于美学史,同时又显示出一贯的理论逻辑,史思结合。这些是先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扬中国传统智慧,熔铸西方哲学资源,以个性化的方式切入时代问题”所形成的一家之言,是中西马汇通视域下的美学理论发展的一个精彩个案。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设,很有必要重视冯契的美学思想。这不仅是来确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美学汇通融合的可能性,二者结合所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更在于通过对先生思想体系建立的过程性考察,以期获得方法论上的具体启示,即“金刚怒目”说就如何具体实现二者的结合而言,提供了一个方法指引。
4、“金刚怒目”的审美特质
5、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6、(推)2⃣️浓缩版古代文学冲刺,有框架逻辑图,根据要点答题得分的类型,还没重点的小伙伴可以拿来做重要参考,甚至背诵笔记。(1份,单买10元,或回后台回复“古代冲刺”领取)
7、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泊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如青松、芳菊、归鸟、弧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8、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9、《归园田居(其一)》,我今天用一节课给学生讲完了。课改后,课时明显比较紧。
10、(强强推)3⃣️古代文学考研框架汇总大全「非常干货)共2份pdf,不做介绍了,点击蓝字进去看(20元,也可回复“古代框架”免费领)
11、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12、后来荆室温浩说,这首词有些意思别人用过了。我想了半天,原来“却怪南山时时在,此刻方成绝调”,早在千年以上就被辛弃疾用过了。我不学辛,但辛对我的影响却是无形的。写毕业论文时,我要写辛词的对仗。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网上根本找不到辛弃疾词完整的电子版,于是我就把六百余首辛词一字一字地输入,并传到了网上。那其中便有:自古此山元有,何事当时才见,此意有谁知。(辛弃疾《水调歌头》)
13、如前文所言,“金刚怒目”关注的是现实人的整全人格。实际上,冯契对于“金刚怒目”的人格指向,有着更具体的看法,即指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也就是说,“金刚怒目”关注的是现实中平民大众的精神自由。
14、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山,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儿二人”。
15、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16、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各自的艺术特点:
17、译文:在东边高地上种植禾苗,禾苗生长茂盛遍布田野。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傍晚时分驾着车子回来,山路也渐渐地变得幽暗。
18、陶渊明一生屡仕屡隐,留存下来的诗作仅有一百多首,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为田园诗。陶氏田园诗的主要艺术特点便是朴素、自然、真淳,可是却寄意深远、境界开阔。
19、所以中国的古文,如《论语》的文章一看起来好像是法律的条文,一条一条,好像连不起来,实际上仔细一读,它是长篇文章,连接得非常好。换句话说,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杀身成仁,如比干;被赶出去就走了,如微子;为奴就为奴,如箕子。为什么他的不弯一弯呢?态度稍微改变一下,去拍个马屁,也会好好用他们,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皇族。
20、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